淘宝小说网 www.tbxs.net,新洋务运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收入高,学生的生活也很优渥。根据同文馆章程,每期均由地方官选择16名资质聪慧的八旗子弟和4名汉人世家子弟,送入学校,学制3年,学成后主要就去各衙门当翻译官。为了吸引生源,同文馆提供了很高的食宿补贴,最初是一个月3两白银,后来一度涨到了12两。学生的食宿补贴,在当时称为“膏火银”,广州同文馆的“膏火银”之多,在全城无出其右。
“我知道,我并没有怪你的意思。我来这里也是想看看这里的学生,还有这里的学习氛围。不过现在我已经看到了。”何宏俊回答道。
“你的感觉怎么样?和我们的那所学校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哈巴安德感兴趣的问道。
“我更喜欢我们的那一所学校,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够尽快扩大到那所学校。”何宏俊回答道。和哈巴安德短暂的交流之后,何宏俊就出来了。
何宏俊走出大门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静儿看见少爷从里面出来,不停的摇头,接着就叹了一口气,好奇地问道:“少爷为什么要叹气呢?”
何宏俊苦笑了一下,说道:“没什么,只是心中的期望,被冷水狠狠的浇灭了。”
静儿似懂非懂的问道:“是因为里面的人,学问做得不够好。让少爷很是失望。”
何宏俊不知道怎么回答,想了一会儿,说道:“不是他们的学问不够好,而是他们的学问对我来说,都没什么用。”
静儿迷茫地又问道:“为什么没有用?他们不都是从各地选来的优秀学子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何宏俊什么都没有说,而是感慨地吟出了一首诗。之后就不在对广州同文馆抱有幻想。而是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了一句话:“既然你们培养不出来人才,那就让我来培养一些。”从此以后,何宏俊加大了对格致书院的投入,使其在以后成为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学院。
生源既是由官员以“资质聪慧”的标准挑选而来,想来也差不到哪儿去。馆内生活条件又如此优渥,办学数十年,按理至少应该培养出几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来,缘何近代外交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出自同文馆门下呢?
说起来,同文馆没有培养出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肯定与其实用功利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换言之,它原本就是为了培养匠人而存在的,学生有太多的独到见解,反而于朝廷不利。不过,与“实用功利”这一层限制教育进步的天花板相比,人们对科举考试的痴迷是更严重的障碍。就算是同文馆的创办者,也认定经史子集是正学,学习西洋文字乃至火器制造不过是不得已的事情。而入读同文馆的学生,真正对西学有兴趣的并不多见,更多人看重的是“馆内肄业后,可以一体参加乡试”的优惠待遇。要知道,创办者出台这一政策,本是为了增加同文馆对聪明年轻人的吸引力,谁知它倒反而被很多人当成了跳板,所以馆内经常发生学生“只学时文,不习西字”的怪现象。
说起同文馆学子的心路历程,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佼佼者——晚清第一代外交官张德彝的心态倒很能说明问题。张德彝在近代外交史上并无太大影响,但他一生八次出使外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西洋见闻录。不过,在西洋大开眼界的经历,从来就不曾弥补他并非科举正途出身的遗憾,直到老年,他还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叮嘱子孙一定要走科举正道,以免一辈子被人瞧不起。
从京师同文馆里走出来的最优秀者尚且是如此心态,“同文三馆”中的“小弟”——广州同文馆里的学生满心只想着科举考试,外语学习只要应付过去就好,又有什么奇怪呢?而不管投入的经费如何雄厚,条件如何优渥,如果学生没有“我要学”的热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个道理,真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再三深思呢。
收入高,学生的生活也很优渥。根据同文馆章程,每期均由地方官选择16名资质聪慧的八旗子弟和4名汉人世家子弟,送入学校,学制3年,学成后主要就去各衙门当翻译官。为了吸引生源,同文馆提供了很高的食宿补贴,最初是一个月3两白银,后来一度涨到了12两。学生的食宿补贴,在当时称为“膏火银”,广州同文馆的“膏火银”之多,在全城无出其右。
“我知道,我并没有怪你的意思。我来这里也是想看看这里的学生,还有这里的学习氛围。不过现在我已经看到了。”何宏俊回答道。
“你的感觉怎么样?和我们的那所学校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哈巴安德感兴趣的问道。
“我更喜欢我们的那一所学校,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够尽快扩大到那所学校。”何宏俊回答道。和哈巴安德短暂的交流之后,何宏俊就出来了。
何宏俊走出大门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静儿看见少爷从里面出来,不停的摇头,接着就叹了一口气,好奇地问道:“少爷为什么要叹气呢?”
何宏俊苦笑了一下,说道:“没什么,只是心中的期望,被冷水狠狠的浇灭了。”
静儿似懂非懂的问道:“是因为里面的人,学问做得不够好。让少爷很是失望。”
何宏俊不知道怎么回答,想了一会儿,说道:“不是他们的学问不够好,而是他们的学问对我来说,都没什么用。”
静儿迷茫地又问道:“为什么没有用?他们不都是从各地选来的优秀学子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何宏俊什么都没有说,而是感慨地吟出了一首诗。之后就不在对广州同文馆抱有幻想。而是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了一句话:“既然你们培养不出来人才,那就让我来培养一些。”从此以后,何宏俊加大了对格致书院的投入,使其在以后成为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学院。
生源既是由官员以“资质聪慧”的标准挑选而来,想来也差不到哪儿去。馆内生活条件又如此优渥,办学数十年,按理至少应该培养出几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来,缘何近代外交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出自同文馆门下呢?
说起来,同文馆没有培养出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肯定与其实用功利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换言之,它原本就是为了培养匠人而存在的,学生有太多的独到见解,反而于朝廷不利。不过,与“实用功利”这一层限制教育进步的天花板相比,人们对科举考试的痴迷是更严重的障碍。就算是同文馆的创办者,也认定经史子集是正学,学习西洋文字乃至火器制造不过是不得已的事情。而入读同文馆的学生,真正对西学有兴趣的并不多见,更多人看重的是“馆内肄业后,可以一体参加乡试”的优惠待遇。要知道,创办者出台这一政策,本是为了增加同文馆对聪明年轻人的吸引力,谁知它倒反而被很多人当成了跳板,所以馆内经常发生学生“只学时文,不习西字”的怪现象。
说起同文馆学子的心路历程,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佼佼者——晚清第一代外交官张德彝的心态倒很能说明问题。张德彝在近代外交史上并无太大影响,但他一生八次出使外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西洋见闻录。不过,在西洋大开眼界的经历,从来就不曾弥补他并非科举正途出身的遗憾,直到老年,他还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叮嘱子孙一定要走科举正道,以免一辈子被人瞧不起。
从京师同文馆里走出来的最优秀者尚且是如此心态,“同文三馆”中的“小弟”——广州同文馆里的学生满心只想着科举考试,外语学习只要应付过去就好,又有什么奇怪呢?而不管投入的经费如何雄厚,条件如何优渥,如果学生没有“我要学”的热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个道理,真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再三深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