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西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做好了决定,张端与赵月兄弟二人便各自开始准备包袱。就在这时候,咸氏忽然不知从何处取出一个鲜红色锦缎包裹着的东西,交给赵月,赵月用手摸上去,那料子十分光滑,鲜红色上面还有金色的花纹,不像是一般的物件,而且包着的东西,好像是本书。
赵月看了看母亲,正欲打开,却被咸氏阻止了,她告诉赵月,这是赵月已经逝去的父亲留下的遗物,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只是赵荀生前说,只有儿子将来做大事时,功成名就了或是内心踌躇准备放弃之时,才能打开。如果儿子一辈子碌碌无为,那便再传给孙子,如此便可。
咸氏见儿子要外出当兵,报效国家了,觉得应该是时候把这物件交给他了。而且这一别,她这把老骨头怕是熬不到儿子回来的时候了。
赵月向来听从母亲的话,没有说什么,只是收下了。
离别时,他站在自己门口,亲眼看着隔壁村子的王姨和李姐将母亲载到牛车上带走,望着车轮在泥土路上越滚越远,最终消失在几株老树的残影里。
赵月在心里暗暗决定,他一定要出人头地。可眼下,他和张端连肚子都填不饱,也只能先去昆阳城中看看,能否应征入伍了。
话说这昆阳城并非郡城,只是颍川郡下辖的一个小县城,自郡县制施行以来,这样的划分已经持续有数百年。赵月、张端二人从他们的村子出发,用了一日方到昆阳,城中人不多,集市也不怎么热闹,但因为有人招兵的缘故,所以在城门处排起了长长的一支队伍,大约有三四十人。
进城时,在拱形城门的下面边站有两名门卒,他们身上穿着铁制的铠甲,在光下闪闪发光,不仅如此,他们手中还持有长戟。这模样让张端非常羡慕,他好几次叫赵月看那卫士威风凛凛的站姿,赵月却没有心思。
在赵月的心里,他并不想当兵,他当兵只是为了吃饱饭,他惦记家中的老母,母亲年迈,也许没多少时日了,他现在出来,万一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岂不是难尽孝道,人以孝为本,他当真不愿做不孝之人。
进了城,这二人四处询问,沿着排起的长队寻找,废了好大的一番周折才找到应征的地方。那里周围有士兵守卫,最中央是一个垒起的高台,应该一会儿会有人站在上面讲话。
“来来来,都排好队啊,下面我给你们说一下,嗯,这个流程!”
正当赵月出神之际,果然听到有人大喊,抬眼瞧去,是一个身穿官服,留着长胡须的白净人,看穿着是个文官。他不知从何处走上台,手中拿着一个簿子,想必便是花名册了。
和他一同走上台的,还有两个人,一左一右,分立两侧。
那个文官介绍说,左为董卓将军手下军侯,韩奎;右为朝廷亲率的军侯,刘征。
众人一同看去,这韩奎与刘征虽然都是将军,站在一起却是云泥之别。先看那韩奎,身披崭新的黑色铠甲,长得威武雄壮,脸上有一道疤痕,眼神坚毅,看起来十分严肃,一看就是能征善战之人,在腰间里还别了一把宝剑,手则是紧紧的抓住剑柄;而刘征却显得有些不堪,他身上披着一件破旧不堪的红色战袍,并未携带任何兵器,人长得也不如韩奎威猛,眼神中透出一股无奈,让人觉得他好像有什么委屈似的。
这三人站在高台之上,高台周围有手持兵器的士兵围护,应征之人则在台下围拢,开始议论纷纷。
“韩奎是那个董卓手下的。董卓?是不是最近谣传的那个占据皇都的那个西凉人?”
“听说他本事可大了,如今看他手下的模样,果真如此呢!”
“是啊,要叫我报的话,我当然去董卓手下了。”
在这纷乱的声音中,赵月则露出了困惑的眼神,他没有和身边的人交流,而是看了那个名叫刘征的军侯一眼,恰巧,那人也看了他一眼,冲他露出了一丝苦笑。就在那一瞬,赵月的内心仿佛受到了触动,他深知那笑容代表着什么,那是心中疾苦与不安的表现,在他年少时期,独身照养老母,那种笑容,那种感觉,没人比他更清楚了。
就在此时,招兵的文官打断了人们的议论,高声叫道:“下面,我来说一下,我们招兵呢,是按二五来算,五人算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一什,设什长,当然了,五什为一队,有队率,不过我看你们啊,也不够五十个人吧。”文官说完,探着头看了看这群人,好像大致上算了下数目。
赵月则心中在理解他说的话,那意思是一伍有五人,一什有十人,一队有五十人,军衔分别是伍长,什长,和队率。
赵月费了好大的一番功夫才想明白这些,顿时有些头大,他知道,上面肯定还有更高的军衔,能够统领更多的士兵,但那个文官并没有讲。
文官并不给这些穷百姓多少思考的时间,便继续说道:“关于待遇的问题,不多解释,董卓大人手下的士兵,入伍即发一次... -->>
做好了决定,张端与赵月兄弟二人便各自开始准备包袱。就在这时候,咸氏忽然不知从何处取出一个鲜红色锦缎包裹着的东西,交给赵月,赵月用手摸上去,那料子十分光滑,鲜红色上面还有金色的花纹,不像是一般的物件,而且包着的东西,好像是本书。
赵月看了看母亲,正欲打开,却被咸氏阻止了,她告诉赵月,这是赵月已经逝去的父亲留下的遗物,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只是赵荀生前说,只有儿子将来做大事时,功成名就了或是内心踌躇准备放弃之时,才能打开。如果儿子一辈子碌碌无为,那便再传给孙子,如此便可。
咸氏见儿子要外出当兵,报效国家了,觉得应该是时候把这物件交给他了。而且这一别,她这把老骨头怕是熬不到儿子回来的时候了。
赵月向来听从母亲的话,没有说什么,只是收下了。
离别时,他站在自己门口,亲眼看着隔壁村子的王姨和李姐将母亲载到牛车上带走,望着车轮在泥土路上越滚越远,最终消失在几株老树的残影里。
赵月在心里暗暗决定,他一定要出人头地。可眼下,他和张端连肚子都填不饱,也只能先去昆阳城中看看,能否应征入伍了。
话说这昆阳城并非郡城,只是颍川郡下辖的一个小县城,自郡县制施行以来,这样的划分已经持续有数百年。赵月、张端二人从他们的村子出发,用了一日方到昆阳,城中人不多,集市也不怎么热闹,但因为有人招兵的缘故,所以在城门处排起了长长的一支队伍,大约有三四十人。
进城时,在拱形城门的下面边站有两名门卒,他们身上穿着铁制的铠甲,在光下闪闪发光,不仅如此,他们手中还持有长戟。这模样让张端非常羡慕,他好几次叫赵月看那卫士威风凛凛的站姿,赵月却没有心思。
在赵月的心里,他并不想当兵,他当兵只是为了吃饱饭,他惦记家中的老母,母亲年迈,也许没多少时日了,他现在出来,万一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岂不是难尽孝道,人以孝为本,他当真不愿做不孝之人。
进了城,这二人四处询问,沿着排起的长队寻找,废了好大的一番周折才找到应征的地方。那里周围有士兵守卫,最中央是一个垒起的高台,应该一会儿会有人站在上面讲话。
“来来来,都排好队啊,下面我给你们说一下,嗯,这个流程!”
正当赵月出神之际,果然听到有人大喊,抬眼瞧去,是一个身穿官服,留着长胡须的白净人,看穿着是个文官。他不知从何处走上台,手中拿着一个簿子,想必便是花名册了。
和他一同走上台的,还有两个人,一左一右,分立两侧。
那个文官介绍说,左为董卓将军手下军侯,韩奎;右为朝廷亲率的军侯,刘征。
众人一同看去,这韩奎与刘征虽然都是将军,站在一起却是云泥之别。先看那韩奎,身披崭新的黑色铠甲,长得威武雄壮,脸上有一道疤痕,眼神坚毅,看起来十分严肃,一看就是能征善战之人,在腰间里还别了一把宝剑,手则是紧紧的抓住剑柄;而刘征却显得有些不堪,他身上披着一件破旧不堪的红色战袍,并未携带任何兵器,人长得也不如韩奎威猛,眼神中透出一股无奈,让人觉得他好像有什么委屈似的。
这三人站在高台之上,高台周围有手持兵器的士兵围护,应征之人则在台下围拢,开始议论纷纷。
“韩奎是那个董卓手下的。董卓?是不是最近谣传的那个占据皇都的那个西凉人?”
“听说他本事可大了,如今看他手下的模样,果真如此呢!”
“是啊,要叫我报的话,我当然去董卓手下了。”
在这纷乱的声音中,赵月则露出了困惑的眼神,他没有和身边的人交流,而是看了那个名叫刘征的军侯一眼,恰巧,那人也看了他一眼,冲他露出了一丝苦笑。就在那一瞬,赵月的内心仿佛受到了触动,他深知那笑容代表着什么,那是心中疾苦与不安的表现,在他年少时期,独身照养老母,那种笑容,那种感觉,没人比他更清楚了。
就在此时,招兵的文官打断了人们的议论,高声叫道:“下面,我来说一下,我们招兵呢,是按二五来算,五人算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一什,设什长,当然了,五什为一队,有队率,不过我看你们啊,也不够五十个人吧。”文官说完,探着头看了看这群人,好像大致上算了下数目。
赵月则心中在理解他说的话,那意思是一伍有五人,一什有十人,一队有五十人,军衔分别是伍长,什长,和队率。
赵月费了好大的一番功夫才想明白这些,顿时有些头大,他知道,上面肯定还有更高的军衔,能够统领更多的士兵,但那个文官并没有讲。
文官并不给这些穷百姓多少思考的时间,便继续说道:“关于待遇的问题,不多解释,董卓大人手下的士兵,入伍即发一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