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帝国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七百八十一章忠诚和能力
铺设海底电缆的关键,还是橡胶技术的发展。尽管有陈燮的金手指,这个时代的化工水平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橡胶和石棉的绝缘作用,可以解决陆地上的绝缘问题,但是要下水的话,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而且这个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还需要对海峡深度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才能谈铺设的问题。
金手指再牛逼,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现代社会弄辆农用三轮车过来,学习一段时间就能驾驶了。但是其工作原理呢?柴油机的生产技术呢?地盘的技术呢?变速箱的技术呢?轮胎的生产技术呢?这还算是好的,你弄一辆坦克回去看看,别说生产了,怎么用都学不会好吧。而且还别说明朝了,就算是民国,当今一些先进的武器弄回去,怎么使用的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
工业这个东西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有的东西可以催化,但技术积累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点陈燮早就明白了,弄个蒸汽机回来,这边组织技术力量,花个三五年的时间能仿制出来,你弄个柴油机过来,硼缸套,铝活塞,还有喷油嘴的加工,就这几样都能把明朝人玩个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五年以上的学习个技术积累,想都不要想大规模的量产,就这还是开了挂的前提下。建国之初,为何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何要大力推动理工科教育?真的认为工业化的成功完全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那就太天真了。没有从49年开始的积累。哪有后来工业现代化?单单一个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你就没法解决,更不要说技术积累。
陈氏家族的产业很多,但是现在基本开放了纺织业领衔的轻工业领域的技术。真不是不想做垄断的买卖,实在是顾不过来。除了辽东的重工业基地和爪哇的石化基地。其他的产业陈燮现在基本不去关心。江南的那一大片产业,现在基本都是丢给那些女人去折腾,每年看一眼上交利润的数字这个工作,现在都是李香为首的团队在做。
陈燮的精力旺盛,不等于就得学朱元璋那样,老百姓穿衣吃饭都要管起来。工业化的特点就是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就算三头六臂,你也管不过来。如何保证产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靠的不就是制度么?
当初在登州起家的时候,玩的是作坊,现在玩的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根本就没法比。举个例子:铁路,一开始可以把筑路和机车生产放在一起,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发展,产业分离是一种必然。机车生产是一个产业,筑路是一个产业,尽管这两个产业现在是一个总裁夏雪在负责,但是两个产业之间的管理层,基本上没什么权利上的交织了。
父子之间的对话。核心还是在有线电报的铺设技术上。基本上是陈凡再说,陈燮在听。从最初的单独研究到现在,陈凡已经组建了一个团队。分别为生产和线路铺设,正在架设的线路是从塘沽到沈阳,工期预计是十个月。电报机的生产进度倒是跟的上,铺设线路的工程进度,受到电线产量的影响。
最终的结论是,铺设海底电缆这个计划。眼下的技术力量根本无法实现。陈燮多少有点失望,但还是露出鼓励的微笑对陈凡道:“是我太心急了!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阵来做。一步一步的坚实迈进。一方面,铺设电报线路。生产设备,教育、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则必须让这个项目产生出利益。如果仅仅是单方面的投入,这个产业不会有前途。你有没有想过,成立一个公司,让专业的人来管理经营这一块,你作为老板只要负责大方向就行了。”
陈凡点点头道:“母亲给我派来了十几个人,公司的架子搭起来很快,正在进行的工程,已经不需要我去过多的关注。窃以为关键还是人才的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过于单薄了,跟着我一起搞研究的六个人,有两个在筹备电报技术学校。两个在工地上,还有两个在盯着设备的生产这一块。把技术变成产品,再通过产品获取利益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受益匪浅。”
让一个搞技术的儿子去搞公司,陈燮在遗憾之余没有阻止。一项技术,不管再好,不能变成产品并且获利就无法体现出技术的价值。
会... -->>
第七百八十一章忠诚和能力
铺设海底电缆的关键,还是橡胶技术的发展。尽管有陈燮的金手指,这个时代的化工水平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橡胶和石棉的绝缘作用,可以解决陆地上的绝缘问题,但是要下水的话,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而且这个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还需要对海峡深度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才能谈铺设的问题。
金手指再牛逼,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现代社会弄辆农用三轮车过来,学习一段时间就能驾驶了。但是其工作原理呢?柴油机的生产技术呢?地盘的技术呢?变速箱的技术呢?轮胎的生产技术呢?这还算是好的,你弄一辆坦克回去看看,别说生产了,怎么用都学不会好吧。而且还别说明朝了,就算是民国,当今一些先进的武器弄回去,怎么使用的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
工业这个东西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有的东西可以催化,但技术积累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点陈燮早就明白了,弄个蒸汽机回来,这边组织技术力量,花个三五年的时间能仿制出来,你弄个柴油机过来,硼缸套,铝活塞,还有喷油嘴的加工,就这几样都能把明朝人玩个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五年以上的学习个技术积累,想都不要想大规模的量产,就这还是开了挂的前提下。建国之初,为何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何要大力推动理工科教育?真的认为工业化的成功完全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那就太天真了。没有从49年开始的积累。哪有后来工业现代化?单单一个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你就没法解决,更不要说技术积累。
陈氏家族的产业很多,但是现在基本开放了纺织业领衔的轻工业领域的技术。真不是不想做垄断的买卖,实在是顾不过来。除了辽东的重工业基地和爪哇的石化基地。其他的产业陈燮现在基本不去关心。江南的那一大片产业,现在基本都是丢给那些女人去折腾,每年看一眼上交利润的数字这个工作,现在都是李香为首的团队在做。
陈燮的精力旺盛,不等于就得学朱元璋那样,老百姓穿衣吃饭都要管起来。工业化的特点就是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就算三头六臂,你也管不过来。如何保证产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靠的不就是制度么?
当初在登州起家的时候,玩的是作坊,现在玩的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根本就没法比。举个例子:铁路,一开始可以把筑路和机车生产放在一起,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发展,产业分离是一种必然。机车生产是一个产业,筑路是一个产业,尽管这两个产业现在是一个总裁夏雪在负责,但是两个产业之间的管理层,基本上没什么权利上的交织了。
父子之间的对话。核心还是在有线电报的铺设技术上。基本上是陈凡再说,陈燮在听。从最初的单独研究到现在,陈凡已经组建了一个团队。分别为生产和线路铺设,正在架设的线路是从塘沽到沈阳,工期预计是十个月。电报机的生产进度倒是跟的上,铺设线路的工程进度,受到电线产量的影响。
最终的结论是,铺设海底电缆这个计划。眼下的技术力量根本无法实现。陈燮多少有点失望,但还是露出鼓励的微笑对陈凡道:“是我太心急了!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阵来做。一步一步的坚实迈进。一方面,铺设电报线路。生产设备,教育、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则必须让这个项目产生出利益。如果仅仅是单方面的投入,这个产业不会有前途。你有没有想过,成立一个公司,让专业的人来管理经营这一块,你作为老板只要负责大方向就行了。”
陈凡点点头道:“母亲给我派来了十几个人,公司的架子搭起来很快,正在进行的工程,已经不需要我去过多的关注。窃以为关键还是人才的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过于单薄了,跟着我一起搞研究的六个人,有两个在筹备电报技术学校。两个在工地上,还有两个在盯着设备的生产这一块。把技术变成产品,再通过产品获取利益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受益匪浅。”
让一个搞技术的儿子去搞公司,陈燮在遗憾之余没有阻止。一项技术,不管再好,不能变成产品并且获利就无法体现出技术的价值。
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