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个浪费,他可不希望这样的遭遇在自己面前重演。
6月9日,一切准备妥当,在长长的汽笛声中,满载排水量3.9万吨的巨舰缓缓驶离基尔军港,向着波罗的海深处平缓前行。
利用出航前短暂的准备时间,张海诺迅速了解和熟悉了舰上各部门的负责军官,并在短短数天内走遍舰上各主要舱室,以此来了解自己新下属们的情况。全新的战舰配着平均年龄不足21岁的舰员,“格奈森瑙”号全舰上下可谓朝气蓬勃,而舰员们的士气显然没有因为“临阵换帅”受到影响。
试航过程中,在总工程师特奥波德.安迪斯的陪同下,张海诺带着技术军官们逐一检查了舰上的主副动力系统。众所周知,沙恩霍斯特级战舰是在特别强调军舰速度的基础上设计的。海军工程师们最初主张采用柴油机,柴油机耗油节省,并且续航力大,然而柴油机却难以获得30节以上的航速,而且在舰上占的空间太大。在安装何种动力装置问题上,德国海军内部出现了分歧,最后在雷德尔亲自出面干预的情况下采用了高压、高温蒸汽轮机。如今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上均安装12台燃油锅炉和3台蒸汽轮机,总设计功率136,000马力,且两舰的主机均能超载运行。在全速试航时,“格奈森瑙”号主力功率达到150,000马力,达到30.5节的极速!
此外,舰上还装有6台460千瓦涡汽轮发电机和2台150千瓦柴油机发电机,总发电能力为4,520千瓦,其中包括在战斗损伤时的900千瓦预备电力,这些设施在试航期间均运转良好。
曾在“德意志号”上呆了三年的张海诺,对这两艘战舰的航海性能有着较为直观的体会。“格奈森瑙”号全速航行时的那种驰骋大洋之感确实不是“德意志”号依靠柴油机所获得的26节航速所能比,且不会有柴油机大功率运转时震动过大的情况发生,但它全速航行时烟囱中喷出的滚滚黑烟却不只是污染环境的问题。因为采用传统的重油锅炉,“格奈森瑙”号在油料消耗上也是惊人的,尽管储备舱的容量是“德意志”号的三倍还多,但15节航速下的设计续航力却仅为9000海里,远远低于德意志级的16000海里。
6月13日,出航的第四天,“格奈森瑙”号在海上进行了第一次主炮齐射。三轮齐射过后,主炮设备以及舰上的射击指挥仪器工作正常,9门283毫米主炮齐鸣的场面也让年轻的水兵们振奋不已。
设计之初,德国海军部倾向于在这艘标准排水量3.5万吨的大战舰上安装15英寸(380毫米)主炮,以此来抗衡英法等国的现役主力舰,但希特勒担心过早采用15英寸大炮将刺激英国人,因而要求建造时采用和德意志级口径相同的11英寸(283毫米)炮,但主炮塔座圈大小以双联装15英寸主炮来设计。这样的话,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就可以很快换上15英寸巨炮。
张海诺并不清楚二战历史上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最终未能更换15英寸主炮的具体原因,就目前“格奈森瑙”号的火力配置来看,9门54.5倍径的283毫米炮齐射时声势浩大,但在行家眼里和战舰庞大的身躯不成比例。在更换大口径主炮之前,海军司令部希望通过提高射击速度和精度来弥补主炮口径上的不足,张海诺觉得暂时也只能这样委屈一下——若是一意孤行而引发了新的英德海军竞赛,那么英国在德国相继吞并苏台德地区和捷克斯洛伐克期间的绥靖政策恐怕就会有所变化了,这对德国的战略是极其不利的!
“格奈森瑙”号的火控系统仍然以世界一流的蔡司光学指挥仪为主:3部10.5米光学测距仪用来指挥3座硕大的主炮塔,副炮和高射炮也拥有与各自大小相适测距仪,而海军技术部门最新研制的FUMO雷达7米测距仪则首次安装在了大型军舰上,不过由于技术尚有待改进,它们现在仍扮演光学指挥仪的辅助角色,即纠正偏差以及在雨天和夜晚等光线较差的情况下为主炮射击提供数据支持。
在进入波罗的海的头一周,海面上状况良好,“格奈森瑙”号大小设备运转情况良好,尤其在航速和火控方面表现突出。然而随着风浪天气的到来,这级战舰干舷过低的缺陷还是暴露无疑:在逆浪航行时,它甲板上浪情况比德意志级还要严重,风大浪高时甚至无法保持主炮射击所需要的稳定性。以德意志级三倍排水量和相对大得多的体积换来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影响——在这级级战舰还处于设计阶段的时候,德国海军觉得要满足“装备9门283毫米主炮、能在近距离上抗击法国330毫米火炮的装甲防护”这两项要求,战舰排水量达到2.6万吨就够了,但到1936年军舰在建时,排水量却远远大于最初的估计。排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反过来又影响舰船的稳性、适航性和防护性,因为完工时装甲甲板低于设计水线而不是高于设计水线,干舷的丢失则意味着舰船的稳性范围将相应减少。
面对这样的情况,随船工程师们也表现得颇为担忧,他们深知这样的设计问题不是简单调整就能够解决的——要改变甲板上浪情况,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更改甲板舷弧线和舷外飘,但这对于水线过低的沙恩霍斯特级来说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总工程师特奥波德的一个助手在和张海诺交谈时私下透露,即便是回到船坞进行大规模改装,“格奈森瑙”号的航海性能依然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因而不是一艘真正能够胜任远洋航行的战舰,但不管怎样,海军部在航速方面的要求是达到了,这也意味着“格奈森瑙”号至少是符合海军项目书要求的“合格产品”。
对于这一点,张海诺之前已经有所了解,但在这件事情上他所能做的并不多,何况海军部的官员并不是一群笨蛋,尤其是这级战舰还是在雷德尔的亲自监督下设计和建造的。海军部将航速和装甲放在第一位,也是和德国海军目前的战略姿态有着很大关系的。在吨位、数量大大少于对手的情况下,主力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存能力,否则不要说以一换一,就算是以一换二、换三,德国海军也是拼不起的。
“格奈森瑙”号的测航持续到了酷热的7月,从波罗的海返回之后,该舰又通过基尔运河前往威廉港,并于7月下旬在赫尔果兰湾协同德国主力舰队的其他舰只进行了一次联合演习,结果表明在海况良好的前提下,这艘大型战舰能够胜任各种战术要求,并能大幅度提高德国海军的战术选择。演习结束之后,“格奈森瑙”号返回基尔港进行第一次入坞的常规检修,舰员们也获得了难得的半个月假期,而在假期结束之后,这艘军舰将在北海进行新一轮航测,而海军参谋部也需要这级战舰在北海各海区航行时的数据为将来可能的军事行动提供技术参考。(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是个浪费,他可不希望这样的遭遇在自己面前重演。
6月9日,一切准备妥当,在长长的汽笛声中,满载排水量3.9万吨的巨舰缓缓驶离基尔军港,向着波罗的海深处平缓前行。
利用出航前短暂的准备时间,张海诺迅速了解和熟悉了舰上各部门的负责军官,并在短短数天内走遍舰上各主要舱室,以此来了解自己新下属们的情况。全新的战舰配着平均年龄不足21岁的舰员,“格奈森瑙”号全舰上下可谓朝气蓬勃,而舰员们的士气显然没有因为“临阵换帅”受到影响。
试航过程中,在总工程师特奥波德.安迪斯的陪同下,张海诺带着技术军官们逐一检查了舰上的主副动力系统。众所周知,沙恩霍斯特级战舰是在特别强调军舰速度的基础上设计的。海军工程师们最初主张采用柴油机,柴油机耗油节省,并且续航力大,然而柴油机却难以获得30节以上的航速,而且在舰上占的空间太大。在安装何种动力装置问题上,德国海军内部出现了分歧,最后在雷德尔亲自出面干预的情况下采用了高压、高温蒸汽轮机。如今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上均安装12台燃油锅炉和3台蒸汽轮机,总设计功率136,000马力,且两舰的主机均能超载运行。在全速试航时,“格奈森瑙”号主力功率达到150,000马力,达到30.5节的极速!
此外,舰上还装有6台460千瓦涡汽轮发电机和2台150千瓦柴油机发电机,总发电能力为4,520千瓦,其中包括在战斗损伤时的900千瓦预备电力,这些设施在试航期间均运转良好。
曾在“德意志号”上呆了三年的张海诺,对这两艘战舰的航海性能有着较为直观的体会。“格奈森瑙”号全速航行时的那种驰骋大洋之感确实不是“德意志”号依靠柴油机所获得的26节航速所能比,且不会有柴油机大功率运转时震动过大的情况发生,但它全速航行时烟囱中喷出的滚滚黑烟却不只是污染环境的问题。因为采用传统的重油锅炉,“格奈森瑙”号在油料消耗上也是惊人的,尽管储备舱的容量是“德意志”号的三倍还多,但15节航速下的设计续航力却仅为9000海里,远远低于德意志级的16000海里。
6月13日,出航的第四天,“格奈森瑙”号在海上进行了第一次主炮齐射。三轮齐射过后,主炮设备以及舰上的射击指挥仪器工作正常,9门283毫米主炮齐鸣的场面也让年轻的水兵们振奋不已。
设计之初,德国海军部倾向于在这艘标准排水量3.5万吨的大战舰上安装15英寸(380毫米)主炮,以此来抗衡英法等国的现役主力舰,但希特勒担心过早采用15英寸大炮将刺激英国人,因而要求建造时采用和德意志级口径相同的11英寸(283毫米)炮,但主炮塔座圈大小以双联装15英寸主炮来设计。这样的话,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就可以很快换上15英寸巨炮。
张海诺并不清楚二战历史上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最终未能更换15英寸主炮的具体原因,就目前“格奈森瑙”号的火力配置来看,9门54.5倍径的283毫米炮齐射时声势浩大,但在行家眼里和战舰庞大的身躯不成比例。在更换大口径主炮之前,海军司令部希望通过提高射击速度和精度来弥补主炮口径上的不足,张海诺觉得暂时也只能这样委屈一下——若是一意孤行而引发了新的英德海军竞赛,那么英国在德国相继吞并苏台德地区和捷克斯洛伐克期间的绥靖政策恐怕就会有所变化了,这对德国的战略是极其不利的!
“格奈森瑙”号的火控系统仍然以世界一流的蔡司光学指挥仪为主:3部10.5米光学测距仪用来指挥3座硕大的主炮塔,副炮和高射炮也拥有与各自大小相适测距仪,而海军技术部门最新研制的FUMO雷达7米测距仪则首次安装在了大型军舰上,不过由于技术尚有待改进,它们现在仍扮演光学指挥仪的辅助角色,即纠正偏差以及在雨天和夜晚等光线较差的情况下为主炮射击提供数据支持。
在进入波罗的海的头一周,海面上状况良好,“格奈森瑙”号大小设备运转情况良好,尤其在航速和火控方面表现突出。然而随着风浪天气的到来,这级战舰干舷过低的缺陷还是暴露无疑:在逆浪航行时,它甲板上浪情况比德意志级还要严重,风大浪高时甚至无法保持主炮射击所需要的稳定性。以德意志级三倍排水量和相对大得多的体积换来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影响——在这级级战舰还处于设计阶段的时候,德国海军觉得要满足“装备9门283毫米主炮、能在近距离上抗击法国330毫米火炮的装甲防护”这两项要求,战舰排水量达到2.6万吨就够了,但到1936年军舰在建时,排水量却远远大于最初的估计。排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反过来又影响舰船的稳性、适航性和防护性,因为完工时装甲甲板低于设计水线而不是高于设计水线,干舷的丢失则意味着舰船的稳性范围将相应减少。
面对这样的情况,随船工程师们也表现得颇为担忧,他们深知这样的设计问题不是简单调整就能够解决的——要改变甲板上浪情况,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更改甲板舷弧线和舷外飘,但这对于水线过低的沙恩霍斯特级来说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总工程师特奥波德的一个助手在和张海诺交谈时私下透露,即便是回到船坞进行大规模改装,“格奈森瑙”号的航海性能依然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因而不是一艘真正能够胜任远洋航行的战舰,但不管怎样,海军部在航速方面的要求是达到了,这也意味着“格奈森瑙”号至少是符合海军项目书要求的“合格产品”。
对于这一点,张海诺之前已经有所了解,但在这件事情上他所能做的并不多,何况海军部的官员并不是一群笨蛋,尤其是这级战舰还是在雷德尔的亲自监督下设计和建造的。海军部将航速和装甲放在第一位,也是和德国海军目前的战略姿态有着很大关系的。在吨位、数量大大少于对手的情况下,主力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存能力,否则不要说以一换一,就算是以一换二、换三,德国海军也是拼不起的。
“格奈森瑙”号的测航持续到了酷热的7月,从波罗的海返回之后,该舰又通过基尔运河前往威廉港,并于7月下旬在赫尔果兰湾协同德国主力舰队的其他舰只进行了一次联合演习,结果表明在海况良好的前提下,这艘大型战舰能够胜任各种战术要求,并能大幅度提高德国海军的战术选择。演习结束之后,“格奈森瑙”号返回基尔港进行第一次入坞的常规检修,舰员们也获得了难得的半个月假期,而在假期结束之后,这艘军舰将在北海进行新一轮航测,而海军参谋部也需要这级战舰在北海各海区航行时的数据为将来可能的军事行动提供技术参考。(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