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明天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
杨士奇沉吟一会儿,说道:“陛下聪慧远超常人,臣也听李时勉说过。讲义文章,一点就透,王直所讲,虽为春秋,实则通鉴。令陛下知古往今来,明君之所以明,昏君之所以昏。道理虽明,但是欲以此躬行之,却欠良师益友,臣以为陛下有而今的想法,乃是讲官之失。臣愿意简拔亲民官之中清廉干吏,伴陛下左右,让陛下知道民间疾苦。”
杨士奇所言,其实也是老生常弹,任何时候皇帝都是没有错的。有错的都是皇帝身边的大臣。
王直作为讲官未必有什么失当的地方,但是而今太皇太后觉得皇帝这样是不对的,皇帝的讲官就要承担起责任来。
就好像是太宗皇帝对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皇帝不满,真正板子都是打在太子的讲官师傅身上的。
太皇太后说道:“王先生讲得甚好,就不用换了,不过我也不想让皇帝当大儒。就请王先生隔日再来宫中授课。”
“我欲调于谦入京。担任顺天知府,也为陛下之讲官。诸位先生觉得如何?”
杨士奇三人对视一眼,顿时大觉诧异。
将于谦作为讲官,这或许有些问题。但是太皇太后一心如此,也不是不能通融的。毕竟而今经筵制度,刚刚确立,之前为皇帝上课,其实并没有一定之规。
在人选之中多选翰林,但却也没有形成潜规则。
用于谦当顺天知府,也是可以的。
于谦在外为巡抚,调入京师当知府。看似贬了一级,但实际上顺治知府乃是首善之地,是京官,也算平中有升。
但是两个官职加在一起却是有问题的了。
顺天府这个官可不是好当的。
有一句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而顺天知府,更是恶贯满盈中的穷凶极恶,上面不知道有多少个婆婆。但凡出了事情,总是要挂在顺天知府身上的。
所以,这顺天知府是一个苦差事。
不用想,就知道事务繁忙了。
而作为皇帝讲官,也日日离不开。难不成将于谦劈成两半。
杨士奇说道:“太皇太后,臣恐于谦分身乏术。”
太皇太后叹息一声,说道:“我们都老了,于谦这孩子的政绩我一一看过了,的确是名臣之才。总要让他多分担掉。我让他来教皇帝什么?如果说教他学问,难不成京师之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于谦吗?就是让他带皇帝看看,这天下到底是怎么样的?”
“而今皇帝年纪好小,年纪大一点,总要让人带他出去,看看百姓是怎么过活的。皇帝心是好的,就是太想当然了。”
让继承人见识民生疾苦,这也算是大明皇室的传统。最少太祖再教儿子的时候,就让儿子去寻常农家看过,而太宗皇帝教儿子的时候,也让太子太孙,沿着运河北上,考察民情,甩开大队人马,进入乡村之中。
只是这样的教育,历史上从正统后就消失了。
太皇太后对朱祁镇期望很大。教育就越发严厉起来来。
杨士奇听了,说道:“是。”
只是他心中有一个问题,并没有问出来,那就是为什么是于谦。
于谦在外放为官,但是在朝中并非没有靠山的,杨士奇等三人就是于谦的靠山。政治就是这样,于谦固然是一个好官,但是如果朝中没有人替他说话,于谦未必能做出很多事情来。
只是虽然如此,杨士奇并没有将于谦引为他的接班人。
反而当讲官的王直,更让杨士奇给予厚望。
从杨士奇刚刚所言,就可以看出。
朱祁镇的讲官从李时勉换成了王直,杨士奇并非不了解内情。只是他不做表态,甚至还有顺水推舟之意。
这未必不是为王直铺路。
... -->>
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
杨士奇沉吟一会儿,说道:“陛下聪慧远超常人,臣也听李时勉说过。讲义文章,一点就透,王直所讲,虽为春秋,实则通鉴。令陛下知古往今来,明君之所以明,昏君之所以昏。道理虽明,但是欲以此躬行之,却欠良师益友,臣以为陛下有而今的想法,乃是讲官之失。臣愿意简拔亲民官之中清廉干吏,伴陛下左右,让陛下知道民间疾苦。”
杨士奇所言,其实也是老生常弹,任何时候皇帝都是没有错的。有错的都是皇帝身边的大臣。
王直作为讲官未必有什么失当的地方,但是而今太皇太后觉得皇帝这样是不对的,皇帝的讲官就要承担起责任来。
就好像是太宗皇帝对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皇帝不满,真正板子都是打在太子的讲官师傅身上的。
太皇太后说道:“王先生讲得甚好,就不用换了,不过我也不想让皇帝当大儒。就请王先生隔日再来宫中授课。”
“我欲调于谦入京。担任顺天知府,也为陛下之讲官。诸位先生觉得如何?”
杨士奇三人对视一眼,顿时大觉诧异。
将于谦作为讲官,这或许有些问题。但是太皇太后一心如此,也不是不能通融的。毕竟而今经筵制度,刚刚确立,之前为皇帝上课,其实并没有一定之规。
在人选之中多选翰林,但却也没有形成潜规则。
用于谦当顺天知府,也是可以的。
于谦在外为巡抚,调入京师当知府。看似贬了一级,但实际上顺治知府乃是首善之地,是京官,也算平中有升。
但是两个官职加在一起却是有问题的了。
顺天府这个官可不是好当的。
有一句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而顺天知府,更是恶贯满盈中的穷凶极恶,上面不知道有多少个婆婆。但凡出了事情,总是要挂在顺天知府身上的。
所以,这顺天知府是一个苦差事。
不用想,就知道事务繁忙了。
而作为皇帝讲官,也日日离不开。难不成将于谦劈成两半。
杨士奇说道:“太皇太后,臣恐于谦分身乏术。”
太皇太后叹息一声,说道:“我们都老了,于谦这孩子的政绩我一一看过了,的确是名臣之才。总要让他多分担掉。我让他来教皇帝什么?如果说教他学问,难不成京师之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于谦吗?就是让他带皇帝看看,这天下到底是怎么样的?”
“而今皇帝年纪好小,年纪大一点,总要让人带他出去,看看百姓是怎么过活的。皇帝心是好的,就是太想当然了。”
让继承人见识民生疾苦,这也算是大明皇室的传统。最少太祖再教儿子的时候,就让儿子去寻常农家看过,而太宗皇帝教儿子的时候,也让太子太孙,沿着运河北上,考察民情,甩开大队人马,进入乡村之中。
只是这样的教育,历史上从正统后就消失了。
太皇太后对朱祁镇期望很大。教育就越发严厉起来来。
杨士奇听了,说道:“是。”
只是他心中有一个问题,并没有问出来,那就是为什么是于谦。
于谦在外放为官,但是在朝中并非没有靠山的,杨士奇等三人就是于谦的靠山。政治就是这样,于谦固然是一个好官,但是如果朝中没有人替他说话,于谦未必能做出很多事情来。
只是虽然如此,杨士奇并没有将于谦引为他的接班人。
反而当讲官的王直,更让杨士奇给予厚望。
从杨士奇刚刚所言,就可以看出。
朱祁镇的讲官从李时勉换成了王直,杨士奇并非不了解内情。只是他不做表态,甚至还有顺水推舟之意。
这未必不是为王直铺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