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小说网 www.tbxs.net,上种红菱下种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夏静颖生在出秧的季节,所以小名就叫做秧宝宝。九岁那年,她母亲决定跟她父亲一同去温州做生意,把秧宝宝寄养在了镇上的朋友家里。这样,他们在沈娄的老屋就空出了,让隔壁的公公住进去看房子。
老房其实已经有点荒寂了,但在秧宝宝眼睛里,却是繁荣的。院子里垒着一个鸡窝,屋檐下钉着一具鸽笼,石头条登上,搁着晒菜籽的空竹匾。房间大床里面的,有一面墙那么高和宽的橱,是爷爷和奶奶从上海带来的,上面嵌有无数个大小抽屉,要是有兴趣一个个拉开来看,就可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儿。隔着穿廊的另一间屋,原来是爷爷奶奶的房间,现在爷爷不在了,奶奶去绍兴的娘娘家住了,所以就专门用来放东西。爸爸妈妈的旧自行车,旧缝纫机,旧的采菱用的长园形大木贫,米桶,舂米的舂子,一架破纺车,还有一套柳桉木的家具坯子,没有上漆,摞起来,顶到梁下面了。然后从东西房中间的穿廊走过去,就到了灶间。这里的光线比较暗,加上墙壁被柴火熏黑了,就显得更暗,但这却是老屋里头最兴旺的一处。黑黢黢的木梁上,七高八低悬了至少有十二只竹篮,底下一眼大柴片社,熏黄的灶身上隐约可见粉红粉绿的莲花。灶上嵌着生了黄锈的大铁锅,直径快有一米的木锅盖戗在一边。灶旁边是液化气钢瓶和液化气灶的铁架。再旁边是一口大菜橱,装着纱窗纱门,也熏得变了颜色,里面放着碗,盘,勺,筷,油盐酱醋,锅是挂在墙上的,大大小小,有两排。从厨房的门口过去,就是后院了。
后院里,一地的南瓜藤,丝瓜藤,葫芦藤。架子散了,藤蔓就在地面上错乱地爬着。南瓜叶子里,伸出几株月季花,到了季节,自顾自地一期期开花。在厨房的后窗下,用水泥砌了一方小池塘,专接雨水,在落叶底下,水还是很清的。旁边呢,还有一眼井。这是家里的“冰箱”夏天里,有怕馊的剩饭菜,就盛一只碗,碗装在桶里,放下井去,用绳子吊着。还有西瓜,汽水,也都吊着,冰在井水里。在院子底的角落里,有一棵香椿树,树冠很大,罩了一片阴地儿。树底下,埋着爷爷的骨灰,还有上海的曾祖父,曾祖母,又有一个早逝的姑婆,他们的遗骨和骨灰也都埋在这里。所以,在一片的南瓜藤蔓,便微微起伏着。照理说,这后院是有些阴气重,但因为他们都是亲人,院子又不大,花木藤叶挤挤挨挨的,倒很热闹。秧宝宝在南瓜藤叶里翻,有时候就会翻出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纽,是自己落籽长的。她把小南瓜纽很珍贵地放在屋檐下的空鸽笼里,然后就忘掉了。
在老屋的前后,村民们都盖了二层或者三屋的新楼,水泥梁,水泥板。在水泥的房檐底下,竟也筑了燕子窝。并且,还是旧年的燕子。并且,谁家的燕子还是谁家的燕子,一点不曾出过错。这都是几十代的燕子了。傍晚,老燕子领了小燕子学飞,漫漫的一片,从老屋的顶上过去。村民们都说,夏介民一家是要走的。夏介民是秧宝宝的父亲,他做轻纺生产。开始在柯桥轻纺城替人看摊位,后来有了本钱,就自己做了。沈娄有不少壮年人出去做工业和做生产,做大了,就不回来了。人们常常问秧宝宝:秧宝,什么时候走啊?秧宝宝就站住脚,斜着眼,不怀好意地笑着:下半天走。走哪里去?人们再问。走太平洋去!秧宝宝收起笑容,给个白眼,走开了。
这地方的女孩子,多是略有些两头尖的鹅蛋脸,小小的。眼睛是细长的单眼皮,俏一些的呢,就有些吊梢,鼻梁紧窄一些,嘴再尖一些。秧宝宝还没长开,看不出来俏还是丑。而且,和这个年纪的小孩子一样,皮色很黄,五官就像生气似的蹙着。神情确实也有些忧郁。但秧宝宝还是有她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又厚又密,和她这个年纪很不相符地,黑亮着。因为怕热,妈妈就将它们高高地拢在头顶,盘个髻,系一圈尼龙丝带。因为头发扎得紧,将她的眼睛吊了起来,真有些吊梢了。看起来,就像个古代的小姐。人们看见了,都会说:这孩子的头发实在好。但也有那么几个老婆婆什么的,却说:这小孩头发这么多,心思不晓得有多少。
将秧宝宝送到镇上朋友家的一日,妈妈舀了后院池塘里的天落水,烧热了,替她洗了头发,自己也洗了。秧宝宝的头发原来是随她妈妈,她妈妈就是这样一头厚发,放下来,满满一脸盆。母女俩洗好头发,就坐在前院里的石条登上晾头发,看隔壁公公蹲在院子地上,拣菜籽,一边和他说话。公公是个耳背的人,问三句,回答一句,还是答错的。妈妈问:准备下什么菜籽?公公不响。妈妈又问:时间对不对了?公公不响。妈妈再问:院子里原先的南瓜,葫芦,还能不能活?公公说:阿仁家昨晚捉住一只黄鼠狼。秧宝宝说:公公养不养鸡?鸭呢,养不养?还有,白狗养一只不是好看家吗,养不养?“白狗”就是鹅。公公也是不响,最后才说一声:今早来不及去周家桥吃茶了。他们两下里就这么自顾自说着,一点对不上茬。可是,公公在竹匾里拣着,拣着,忽然间嘟了一句:房子要是无人住,立时三刻塌。这好像和她们的问题有关系了,都是对这老屋的关心。
妈妈将手伸进秧宝宝的头发里试了试,凉阴阴的,还要再晾会儿。公公拣完菜籽,将竹匾拖到太阳地儿里,转身进到房间,抱出他刚搬来的衣物,走到她们跟前,示意她们让开,将衣物摊在石条登上,吹吹风。这母女俩,一人披一头黑发,站在院子边上,看公公忙碌,安顿他的新家。
公公的儿子,一个在绍兴,一个在杭州,又有一个,过继给别人了,在上海。前两个,来接过公公,公公都不肯去。后一个,则提议一起出钱帮公公翻房子。公公的房子实在太小太破了,眼看着趴到地面上。公公也不肯,说他是要死的人,要造就造阴穴。现在,秧宝宝家请他来看房子,倒很好。公公不必离开沈娄,又有房子祝他的那间屋,入夏后头一场雨,就下成了一张筛子。
时候不早了,公公到灶间里忙中饭去了。公公早年在一间中学里,给先生们烧过饭,厨上的事会一点,就比较讲究吃了。不一时,灶间里钻出一股草木烟,很汹涌的,呛和母女俩在院子里乱跑。公公是在烧那口大灶了。烟囱也不晓得通不通呢!柴草也是湿的。妈妈拉着秧宝宝跑出院子,站在院墙外边的的水杉树底下,给秧宝宝梳头。水杉也是秧宝宝家的,围了院墙一周,太阳渐高,投下一团团的影。前边的空地上,一只白狗很骄傲地踱着步子,秧宝宝喊它:鹅娘,鹅娘!它眼也不斜一下,往娄那边走去了。从两排楼房中间的土路望过去,看得见前面河上头,白花花的一片亮,是河里边的塑料泡沫块,在太阳下反射光线。人们买来彩电,音响,冰箱,还有各种各样新式的灶具,用品,拆开纸板箱,将东西搬进新房,纸板箱或者装东西,或者叠起来卖钱。那些撑箱的塑料泡沫块,就没用了,丢在河边,叫水带走,一直带到娄底,堆积起来。
妈妈替秧宝宝梳了一个双髻,各在耳朵稍后的上方,系上粉红色的尼龙丝带。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古代的丫环。今天,秧宝宝穿了一件新连衣裙,白色的,裙摆上缀着粉红的荷叶边,领口袖口上也缀了花边,脚上是最新的白色皮凉鞋,是出客的装扮。然后,妈妈回到院子里,推出自行车,忍着咳呛,对着后面的灶间喊一声:公公,我们走了!晓得他听不见,就不等他答应,带上秧宝宝走了。走出一截,坐在后架上的秧宝宝回头却见公公正在老屋门口跳脚,手里挥着一包什么东西。秧宝宝就喊妈妈停车。妈妈骑着车绕回去,绕到公公跟前,公公将手里的东西往车前铁丝筐一放,回进去了。一看,是一块火腿。妈妈感叹道:公公多讲礼数!再将车掉了头,骑过去,上了小石桥。这时候,老屋顶上的烟囱出烟了,白色的一缕,升到顶上,轻轻地绽开一朵花,花瓣垂下来,谢落了,然后,新的花又绽开了。
秧宝宝抱着书包坐在车后架上,她的换洗衣服,毛巾脚布,漱口杯,早两天已经送过去了。走在路上,不时遇到人,招呼说:走啊?有妈妈应着,就轮不到她说话。等那人走过来,朝她笑,她便横过眼睛,给那人一个白眼。那人还是笑,一边笑一边点头,好象终于被他说中的样子。秧宝宝气狠狠地,但心底里,还是快乐的。到底是出门。总有些新鲜的人和事在等着她。她直起腰坐得更端正些。这姿势很配她这身裙子,有着淑女的仪态。麦子熟了,麦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风吹过来,麦穗摇摆着,麦芒的光亮就错乱着,擦出小小的金星。麦田里,这一边,那一边,矗立着水泥墙水泥顶的厂房。隆隆的机器声从这边那边传过来,交汇在一起。燕子就在机器声中沉默地飞翔着。
这些厂房大多很简陋,单薄又粗劣的水泥预制板搭起来,再围一个院子,石棉瓦拼几间工棚。车间的水泥地上立着机器,机器也多是旧的,从山东,或者东北,那些破产的国营厂低价拉来。工人呢?是从四川,安徽,河南甚至广西招来的。他们停人不停机,一天两班倒着做。这些厂,大多是布厂,从杭州湾的上海石化厂买来尼龙丝什么的,织成化纤制品,交货给温州,杭州,甚至上海广东的布商。这是大的批发买卖。另外还有无数小的零售商,他们云集在柯桥的轻纺城里,租一间门面,辛苦勤勉地做,也能做大。秧宝宝的爸爸夏介民,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将要去的一家人家是在华舍镇上,是夏介民在轻纺城交上的一个朋友的老师家。老师姓李,已经退休,小孩子寄在那里,不仅有吃有住,还有人辅导功课。秧宝宝读书的小学,就在镇口上。所以,样样事情都很方便。
沈娄到华舍镇,本来只有三四里路,现在镇扩大了,一出沈娄的村道,就上了新街。在水网密集的江南,新街显得不恰当的宽阔。平展的水泥路面,白森森的,没有一点遮阴,两边的房屋也因此变得低矮了。车辆轰隆隆地从新街驶过,车尾卷起一怪层灰尘。新街上的空气是干燥的“实是灰天灰地”人们从新街走,就这么说。新街边上,有一些厂房,气派可是要比田间的那些大得多。厂名刻在花岗石的墙壁上,涂上金,门是那种自动伸缩的铁栅栏门,门卫穿着保安的制服。厂房的外墙,都贴着白色的马赛克,连体的铝合金大玻璃窗,三层或者四层。切莫以为那是什么大老板的厂,也都是些二三十岁的小老板,和秧宝宝的父亲一样,高中毕业,先是给人找工,然后自己做。会做,加上运气好,就做大了。所以,镇上有的是大小老板,人们称呼那些壮年的男性,不是称“先生”不是称“师傅”更不是称“阿叔”而是叫“老板”
这一条新街从西直向东去,从老街边上擦过,经过一领水泥桥,就到了镇东边的口子上,李老师的家,就住在路南边的教工宿舍楼里。楼下是一片建材商店,旁边一扇小门进去,向右手一拐,就看到了楼梯。李老师家住在二楼。
李老师的家是个大家,李老师,李老师的丈夫,也是老师―顾老师,李老师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还有一个四岁的外孙,现在又加上了秧宝宝。
李老师因为是双职工,然后自己又出些钱,所以就得到两套室两室户,从阳台这边打通。虽然是新楼,还是老派的实惠的风格。没有厅,也没有转弯抹角的花巧,面积都在房间里,而且四面都朝南,一排展天花板,所以就有些像学校的教室。厨房,厕所,再有个小小的门厅,是趄北,开一扇门,通楼梯。现在,其中西边一套房子的门封起来了,进出全在东边那一扇门里,再从阳台的门互相真诚通。西边的一套房间里去,就要穿过东边的大房间,走到阳台上,再从西边的阳台门进去。
东边的大房间,因为进出全在这一套的门里,所以,这个房间就等于是敞开式的,像弄堂一样,权作客堂间。吃饭,会客,看电视,都在这里。伙仓也开在这边的厨房里,那边的厨房则堆东西,米,煤球,干菜,杂七杂八,一时用不着,却又不敢扔的东西。两对小夫妻分别住两套里面积略小一点但却比较封闭安静的一间,那一间大的呢?也要供走路的,就住李老师和顾老师。他们的大床的横头,依墙新搭起一张钢丝床,就是秧宝宝的地方了。
这一家人,七八口,老的,小的,进进出出,杂沓而热闹。尤其是那两对小夫妻,四个年轻人,虽然不是太大的个子,可血气旺盛,很占地方,就更显得逼仄了。秧宝宝跟了妈妈一进去,就觉得家里穿来穿去的都是人。来不及看清楚面容,一晃就过去了。只有无数张笑脸,在面前闪着。耳朵里声音很多,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还有电视机里播放着的电视剧人物的讲话。桌上的菜碗也是多的,一直铺在桌沿,都放不下饭碗。为秧宝宝来,李老师家特地杀了一只鸭子,拆了骨头,蒸熟,纯精的鸭肉,也只有一碗,放在了客人面前。其他的菜有河虾,干菜肉,炒南瓜。茄子,豇豆,百叶切成小方块,蒸熟,浇上豆腐乳汁。霉渍的苋菜梗,小包装的奶黄包,豆沙包,店里买来的熟食:火腿肠,熏鱼,牛百叶什么的。反正,家常人家的下饭菜,都堆拢到这里来了。
来的时候,秧宝宝是觉得肚饥的,此时,却吃不下了。饭锅盖揭起来,那米饭的微酸的蒸汽,竟有些叫她反胃。正午的烘热里,夹了些潮气,也叫人没胃口。秧宝宝低了头,筷子尖数着饭米粒,碗面上早叫各种菜堆满了。听大人们说:刚来,陌生,明天就吃得下了。也不以为是在说自己。她变得有些木呢!终于吃完饭,妈妈将她领到李老师的房间,替她换下新裙子,只穿短裤和圆领汗衫。看着妈妈将她的新裙子挂在衣架上,衣架又持在墙上一颗钉上,就好像看着别人的新裙子。妈妈让她躺下,搭上一条毛巾毯,然后,凑得很近地看着她的脸。因为离得太近,妈妈的脸变得不像,还变得模糊。妈妈的头发是束在背后的一把。因为刚洗过头,鬓角这里蓬松着,里面藏了两个金耳坠,垂得长长的,在秧宝宝眼睛里打秋千。那金的颜色很灿烂,把妈妈还很年轻的脸,衬得黑黄而且干枯了。
宝宝,你没有哭吧?妈妈小声说,李老师很慈祥的,家里也很热闹。过几天,妈妈会来看你。妈妈接着说。
秧宝宝并不想哭,好像是没有哭的心情。她翻了个身,脸朝墙壁,闭上了眼睛。等她再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是睡过一觉了。房间里光线很强烈,空气亦是烘热的,却有风,指在身上,凉丝丝的。李老师家里这时很安静,窗外的蝉鸣便涌了进来。这里的蝉鸣也很沈娄的不一样:嚓啷,嚓啷,有一种金属声,爆得很。沈娄的蝉鸣不是那么响亮,却绵密和悠长。秧宝宝的床,是朝了阳台门,顺墙放的,阳台的纱门,在光线的照射下,布着无数个细密的光亮的小孔。透过纱门,可看见阳台的水泥护栏,那上面的光,耀眼得很,雪亮的一道。仔细地看去,那雪亮的一道,不是静止的,而是缓缓地在游动越过去,可看见一点点屋顶,是路对面的房顶,隐约的一道线,亮得要弱一些。看久了,也是游动的。纱门的旁边,放了一张书桌,那种黄漆面,学校里是老师用的办公桌,上面一盏纱罩台灯。纱罩原先大约是粉红的,现在地变黄了。灯下有一摞书,一瓶墨水,一个竹节笔筒。还有一个小孩子的吃饭碗,塑料的,上面印着鲜艳的卡通狗,里面搁着一把勺子,好象是吃饭吃到一半,随便往上一放,人就走了。书桌上方是一扇纱窗,纱窗和纱门之间的一条墙上,挂着一幅挂历,挂历上画着水墨山水。雪白的亮光纸,在房间里充沛的光线下,反着光,纸面就显得不那么平整,起伏着。不晓得哪里来的风,吹着,挂历轻微地一翕一开,一翕一开。
那样的静,可是周围都是人。书桌前面的地上,有一双塑料拖鞋,亦已经穿久了,鞋上有着一个脚掌的印子,是汗渍和磨擦形成的。这是李老师拖鞋。书桌前面的大床上,李老师也在睡午觉。人们在各自的房间里睡午觉,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秧宝宝想,明天要上学。她想着学校里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可是学校却变得陌生了。秧宝宝坐了起来,双臂环了耸起的膝盖,抵着下巴。这样,她就看得见对面的房屋,隔着一条宽阔的路。那是几间二层和三层的水泥楼房,其中一间,装着霓虹灯的铁架和灯管。房顶上,竖着几杆电视天线。她甚至能看见更远处,有一个小小的金灿灿的琉璃瓦尖顶,是哪个老板的房子。即便是透过纱窗,天还是那么蓝,而且足够明亮,有一些小黑点在下下飞舞,是田野上的燕子。现在,连燕子也是遥远的了。
有一个声音在耳畔轻轻地说:睡觉啊?回头一看,李老师正伏身在她跟前。她也压低了声音:睡过了。李老师又说:起来做功课啊?她就下了床,让李老师引她到书桌前,坐在一把藤圈椅里,打开书包。她轻着手脚,生怕弄出一点声音,吵醒了家里的什么人。其实,功课早已经做好了,可她还能做什么别的呢?李老师不再睡了,走来走去做着什么,拖鞋底轻轻地擦着地面。最后,她走到阳台上,从书桌前的窗外走过去,进了那一套房间。
这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秧宝宝很庆幸李老师引自己坐进这张藤圈椅里,这张藤圈椅将她藏得很好,从后面完全看不见她。房间里渐渐有了些声音,阳台上有些人影晃动着。有人穿过她身边,走到后边厨房取东西,又走了出来,没有打扰她。她呢?把自己缩得很小,悬着脚,坐在藤椅的深处,举着一本语文书看着。藤圈椅也是旧的,颜色磨得又黄又亮,扶手上的藤条已经散了,又续上尼龙丝缠起来。房间里的光线柔和了一些,秧宝宝心里的孤寂,也柔和了一些。家里的人,都聚在那边的客堂里,叽里呱啦地说话。李老师过来看了她一回,问她去不去那边看电视,她小声说,不去。中间,那小孩子也过来一回,来拿他的小碗。他踮着脚,扒着桌沿,秧宝宝再将碗朝他跟前推推,才够着,拿到就跑了。有一刻,秧宝宝听见自己的肚子在叫,感到了肚饥,可还远不到吃饭的时间。等来叫她吃饭了,肚子又饱了。她穿着短裤汗衫,头上还梳着双髻,低头跟了来叫她的人走过阳台。上午那穿了新裙子的淑女,此时换了一个人。太阳已经下到路的尽西边,热气蒸发了,风是凉爽的。
这一顿饭,秧宝宝不再是客人了,所以,人们就随便得多了。说随便,不是说饭菜上有什么疏漏,其实也还是中午的那桌菜,但是,吃饭的规矩却散漫了。后来,又住了几天,秧宝宝就知道李老师家吃饭就是这样,不等人的。谁先到了,就坐在桌边去吃。吃完了,拿开自己的碗放在水斗里,就走开了。第二个人到了,再坐下来吃。但无论谁先谁后,总是李老师压阵收尾,最后一个吃。这时候,是李老师的女儿,拿着小孩子的塑料碗,站在桌边,挑挑拣拣地搛菜。搛好了,将小孩子领到一边去,喂他吃。其余的人,有要看电视新闻的,有要洗澡的,李老师又要最后一个吃,结果只有秧宝宝,李老师的媳妇,还有顾老师三个人在桌边吃。不晓得谁的筷子,往她的碗里搛菜。勉强吃了半碗,就停下来了。人们劝她再吃,说:你不是来作客人的啊!秧宝宝摇摇头,走出房间,听见身后有尖脆的声音说:不要劝她,饿了自然要吃了!那是李老师女儿的声音。秧宝宝的眼睛就潮了。她低下头快步走过阳台,进到房间,重新坐回到藤圈椅里,再拿起语文书,一个字也看不清了。
秧宝宝悄悄地哭着,心里倒轻松了一些。这时,有人从那边房间过来了,走进门,看了一眼秧宝宝,吃惊地叫道:你哭了?又是李老师的女儿。她托起秧宝宝低下去的下巴,秧宝宝看见了她的眼睛,大,而且圆,讥诮地看着她。秧宝宝挣了一下,她松开了秧宝宝的下巴,却捉住了她的手,将她拖了出去,直拖到那边客堂里,对大家说:小人儿一个,在那里落泪,扮林黛玉呢!大家笑了。秧宝宝的眼泪干了,她拼命挣出手,返身跑过阳台,回到房间,一下子坐进藤圈椅里。这一次,她是直直地坐着,腰背挺着,双手紧紧握着椅把手,眼睛瞪着前方,微微气喘着,心里说:怕你!
这一天最后的一点时间,在对李老师女儿的仇恨中过去了。
李老师的女儿叫闪闪,出生时,天上正打着雷闪。她的脾气也像闪电,急,快,暴,但转瞬即逝,又云开日出。她长了一张略方的圆脸,中间有些凹,就显得比较历害。她笑起来,嘴大大的,眼睛也大大的,又变得快活和爽朗了。她长得不是顶好看,但却和本地人带着些乡气的脸相是另一路的。而且,皮肤很白。所以,从小,人们就叫她“上海人”尽管,她们家和上海,可说是一点瓜葛也没有。她从绍兴的一所幼师毕业后,先是在华舍镇政府幼儿园工作,年前应聘到柯桥新办的“小世界”幼儿园。那是一所“贵族”幼儿园,位置在华舍镇和柯桥之间,占地很大,像美国“迪斯尼”乐园似的,一座童话宫殿。还没走近去,已是彩旗飘舞,一条条横幅上写:小世界欢迎你。它高薪招聘教师和保育员,绍兴,杭州,甚至上海的幼教人员都有来应聘的。收费自然很高,可如今不是老板多吗?还不是一般的老板,你信不信,柯桥楼层最高的宾馆“鱼得水”就是私人老板开的。所以“小世界”的生源不成问题。当然“鱼得水”的小孩子不会来“小世界”他们是要到上海买蓝印户口的,再次一等的,则是到杭州买户口。
闪闪在家里很受宠,凡事与哥哥起了争执,大人就说:亮亮,你让让她,她校其实亮亮只不过大她一岁。长此以往,闪闪就有些娇惯,但是,同时也养成了比较进取的性格。她很拿主意,免不了有些独断专行,可到底是有脑子的,不瞎来。家里有许多大事情,都要听她意见,她也就自觉是有些责任的。比如,哥哥的对象陆国慎,就是她找的。是她中学里的同学,平时并不是最要好的,因为不能像仆人那么跟随着骄傲的闪闪。但其实闪闪,却不欣赏性格懦弱的人,她暗地里,有一点服贴班长陆国慎。
陆国慎的长相比较贴近本地人,长圆脸,黑一点,细长眼睛,但到底还是有着自己特征。她的眉毛比较浓,嘴唇略厚一些,这就使她稍稍出了那么一点格,有了一些异域的色彩,好像马来人。不过,因为她的朴素和老实,看上去,依然是一个典型的本地姑娘。一个大方的本地姑娘,聪明和才智都是藏在肚里,外表总是安静与温和的。下乡学农的时候,班上负责几个猪圈,轮流打扫起圈。镇上的生活其实和乡下差不多,班上还有些家在农户的同学。闪闪在班上是个尖子,就有人自愿代她的班,陆国慎却不让,对那些要代她的人说:你能代她一次,还能代她一世?闪闪说:听你说话,好像是我老娘。陆国慎不理她,扔给她一把铁锹就走了。闪闪虽然娇,但是个硬气的人,她一左一右甩了鞋,放手干了起来。干完以后,回到宿舍,却见陆国慎替她藏了一木桶的热水,让她洗了一个澡。高中毕业以后,她俩一个上了幼师,另一个到杭州读公安学校的委培班。临去上学的时候,闪闪骑着车找到陆国慎家,直逼逼地问道,能不能和她哥哥谈对象。镇上的婚姻都是宜早不宜晚,同时也是自由开放的。有些孩子,高中时就谈了对象,叫虽叫早恋,可却是认真订终身的。这时,陆国慎也会调皮,说:做你的阿嫂,可不可怜?闪闪认真地说:我哥哥没主意,你给他撑腰,我给你撑腰。陆国慎这才红了脸。
这就是李老师家两个主要成员的情况。
礼拜一的早晨,照例是紧张和忙乱的。大的要上班,小的,闪闪的孩子,要跟了妈妈一起走,路上把他放到他的幼儿园。因为路远,这一对母子是最早出门的。闪闪戴了草编宽沿的遮阳帽,无袖连衣裙外边系了一条白纱披风,盖住裸露的手臂。小孩子呢?穿了有吊带的西装短裤,齐膝的白长统袜。鼻子上,架了一幅墨镜。看上去,好像外国来的一对母子。然后,由闪闪的丈夫小季将自行车扛下楼,扶一大一小前后上车。虽然早,可路上已经铺过来一层热烘烘的光。闪闪驮着儿子,拉长贴地的影子,驶远了。小季是这家的杂役,送秧宝宝上学的事情,也落在了他身上。他也是做教师的,原本是顾老师斑上的学生。闪闪会帮哥哥找对象,但自己的婚姻大事,倒是听父母安排的。这就是闪闪的过人之处,晓得世人都难免事中迷,也晓得大人一定是为自己好的。小季上班的中学,与秧宝宝的学校是一个方向,朝西,还不到那么西,而是在镇的中心。可是不要紧,他们可以早些出门,送秧宝宝到了校,再折回头。所以,他们是第二离家的。第三是陆国慎,在镇南派出所,骑自行车十分钟就到了。第四,顾老师,就在楼论著下的华舍中学,听见预备铃响跑去都来得及。最后,是李老师,洗碗,扫地,然后锁门,去菜市场买菜。回来时,从华舍中学门房走一走,拿了当日的报纸,回家看报。
秧宝宝又穿上了白色底,粉红荷叶边的新裙子。昨天才穿了半天,折痕都没压平呢!可她去没有了前一日淑女的仪态商讨,她低了头,含着胸,头上的盘髻打散了,由李老师做主编了一根紧紧的辫子,垂在后颈上。于是,被头发牵起的吊梢眼也下来了,微微倒挂着,带着些受气的样子。就这么,让小季拎了书包,饭盒,水瓶,走下楼去。
楼下,建材店哗啷啷地收着卷帘门,门里飘出来木材的树脂味。秧宝宝已经上了小季的车后架,忽听有人叫她:夏静颖!不由一惊,心想这里有谁认得她?回过头去,却见卷帘门下面,走出一个人,竟是班上的蒋芽儿。蒋芽儿说:夏静颖,你怎么在这里?秧宝宝说:蒋芽儿,你也在这里?蒋芽儿就说:我们搭伴走吧!秧宝宝立刻从自行车后架上滑下来,蒋芽儿呢,也迎上去,勾住秧宝宝的脖颈,一同走了。小季骑车跟了一截,喊她上车,她也不应,好像不认识一样。倒是蒋芽儿应了他,说;小毛爸爸,你管自去好了。小季只得自己去了。蒋芽儿和秧宝福原不很接近的,她是沈娄边上的张墅人,后来她父亲为了做生意方便,搬到了镇上,不想,就是在李老师的楼下。这时候,她们两人,就好像他乡遇故知一般,倍感亲切。尤其是秧宝宝,在这陌生环境里遇到了第一个熟人,一下子安心了许多。
她们叽叽喳喳地说着话走路,太阳已经从她们的背后升出地面。她们的影子在地上,斜斜长长的,有一些倩影的意思了。宽阔的水泥路两边,有些稀朗的店铺,两三家建材,两三家摩托车修理,都开了门,门里也进了些太阳。有手扶拖拉机轰隆隆地过来,上桥去,车斗里装着南山挖来的石头,造房子用的。她们也上了水泥桥,桥下路南边是菜市场,嘴北通老街,就有人声漫过来,气象蒸腾起来。蒋芽儿告诉着秧宝宝一些镇上的人和事:那间五金铺子是谁人开的,卖的全是假货;这边巷子里头一幢五层楼的大房子,住着一个全国十佳青年企业家,开布厂发的;又指着迎面来的一个黑衣青年说,你知道他靠什么吃饭?专门抄报纸上的文章,四处寄出去,赚稿费。
人变得熙熙攘攘起来,自行车铃声丁零零地响着,推上桥,再丁零当啷下桥。桥洞下,不时钻出一条船,船上放着出空的菜筐,立着一把油布伞,上了岁数的舟公用脚推着橹,一步一步划出去了。等她俩进校门的时候,上课铃正好响起来,于是,两人一同惊呼一声,手拉手跑了起来。前脚跑进教室,后脚老师就进来,叫“同学们好“,同学们一起站起回应“老师好”她们可说不出声来,只顾大口大口地喘气,互相交换一个眼色,就有一种默契生出来。从这一刻起,她们成了好朋友。
同秧宝宝原先要好的是张柔桑,也是沈娄边上的张墅人,同进同出。现在,下课时,去上厕所,到走廊里谈心,就是三个人了。女同学总是敏感的,因为要好,又分外有心,一天下来,就觉出了端倪。放学时,推不同路的理由,张柔桑很自尊地独自走了,将秧宝宝留给了她的新朋友。要放在过去,秧宝宝就会在意了,可是这一天,许多事情都有了改变,她也有些变了。她与蒋芽儿手挽着手,慢... -->>
夏静颖生在出秧的季节,所以小名就叫做秧宝宝。九岁那年,她母亲决定跟她父亲一同去温州做生意,把秧宝宝寄养在了镇上的朋友家里。这样,他们在沈娄的老屋就空出了,让隔壁的公公住进去看房子。
老房其实已经有点荒寂了,但在秧宝宝眼睛里,却是繁荣的。院子里垒着一个鸡窝,屋檐下钉着一具鸽笼,石头条登上,搁着晒菜籽的空竹匾。房间大床里面的,有一面墙那么高和宽的橱,是爷爷和奶奶从上海带来的,上面嵌有无数个大小抽屉,要是有兴趣一个个拉开来看,就可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儿。隔着穿廊的另一间屋,原来是爷爷奶奶的房间,现在爷爷不在了,奶奶去绍兴的娘娘家住了,所以就专门用来放东西。爸爸妈妈的旧自行车,旧缝纫机,旧的采菱用的长园形大木贫,米桶,舂米的舂子,一架破纺车,还有一套柳桉木的家具坯子,没有上漆,摞起来,顶到梁下面了。然后从东西房中间的穿廊走过去,就到了灶间。这里的光线比较暗,加上墙壁被柴火熏黑了,就显得更暗,但这却是老屋里头最兴旺的一处。黑黢黢的木梁上,七高八低悬了至少有十二只竹篮,底下一眼大柴片社,熏黄的灶身上隐约可见粉红粉绿的莲花。灶上嵌着生了黄锈的大铁锅,直径快有一米的木锅盖戗在一边。灶旁边是液化气钢瓶和液化气灶的铁架。再旁边是一口大菜橱,装着纱窗纱门,也熏得变了颜色,里面放着碗,盘,勺,筷,油盐酱醋,锅是挂在墙上的,大大小小,有两排。从厨房的门口过去,就是后院了。
后院里,一地的南瓜藤,丝瓜藤,葫芦藤。架子散了,藤蔓就在地面上错乱地爬着。南瓜叶子里,伸出几株月季花,到了季节,自顾自地一期期开花。在厨房的后窗下,用水泥砌了一方小池塘,专接雨水,在落叶底下,水还是很清的。旁边呢,还有一眼井。这是家里的“冰箱”夏天里,有怕馊的剩饭菜,就盛一只碗,碗装在桶里,放下井去,用绳子吊着。还有西瓜,汽水,也都吊着,冰在井水里。在院子底的角落里,有一棵香椿树,树冠很大,罩了一片阴地儿。树底下,埋着爷爷的骨灰,还有上海的曾祖父,曾祖母,又有一个早逝的姑婆,他们的遗骨和骨灰也都埋在这里。所以,在一片的南瓜藤蔓,便微微起伏着。照理说,这后院是有些阴气重,但因为他们都是亲人,院子又不大,花木藤叶挤挤挨挨的,倒很热闹。秧宝宝在南瓜藤叶里翻,有时候就会翻出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纽,是自己落籽长的。她把小南瓜纽很珍贵地放在屋檐下的空鸽笼里,然后就忘掉了。
在老屋的前后,村民们都盖了二层或者三屋的新楼,水泥梁,水泥板。在水泥的房檐底下,竟也筑了燕子窝。并且,还是旧年的燕子。并且,谁家的燕子还是谁家的燕子,一点不曾出过错。这都是几十代的燕子了。傍晚,老燕子领了小燕子学飞,漫漫的一片,从老屋的顶上过去。村民们都说,夏介民一家是要走的。夏介民是秧宝宝的父亲,他做轻纺生产。开始在柯桥轻纺城替人看摊位,后来有了本钱,就自己做了。沈娄有不少壮年人出去做工业和做生产,做大了,就不回来了。人们常常问秧宝宝:秧宝,什么时候走啊?秧宝宝就站住脚,斜着眼,不怀好意地笑着:下半天走。走哪里去?人们再问。走太平洋去!秧宝宝收起笑容,给个白眼,走开了。
这地方的女孩子,多是略有些两头尖的鹅蛋脸,小小的。眼睛是细长的单眼皮,俏一些的呢,就有些吊梢,鼻梁紧窄一些,嘴再尖一些。秧宝宝还没长开,看不出来俏还是丑。而且,和这个年纪的小孩子一样,皮色很黄,五官就像生气似的蹙着。神情确实也有些忧郁。但秧宝宝还是有她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又厚又密,和她这个年纪很不相符地,黑亮着。因为怕热,妈妈就将它们高高地拢在头顶,盘个髻,系一圈尼龙丝带。因为头发扎得紧,将她的眼睛吊了起来,真有些吊梢了。看起来,就像个古代的小姐。人们看见了,都会说:这孩子的头发实在好。但也有那么几个老婆婆什么的,却说:这小孩头发这么多,心思不晓得有多少。
将秧宝宝送到镇上朋友家的一日,妈妈舀了后院池塘里的天落水,烧热了,替她洗了头发,自己也洗了。秧宝宝的头发原来是随她妈妈,她妈妈就是这样一头厚发,放下来,满满一脸盆。母女俩洗好头发,就坐在前院里的石条登上晾头发,看隔壁公公蹲在院子地上,拣菜籽,一边和他说话。公公是个耳背的人,问三句,回答一句,还是答错的。妈妈问:准备下什么菜籽?公公不响。妈妈又问:时间对不对了?公公不响。妈妈再问:院子里原先的南瓜,葫芦,还能不能活?公公说:阿仁家昨晚捉住一只黄鼠狼。秧宝宝说:公公养不养鸡?鸭呢,养不养?还有,白狗养一只不是好看家吗,养不养?“白狗”就是鹅。公公也是不响,最后才说一声:今早来不及去周家桥吃茶了。他们两下里就这么自顾自说着,一点对不上茬。可是,公公在竹匾里拣着,拣着,忽然间嘟了一句:房子要是无人住,立时三刻塌。这好像和她们的问题有关系了,都是对这老屋的关心。
妈妈将手伸进秧宝宝的头发里试了试,凉阴阴的,还要再晾会儿。公公拣完菜籽,将竹匾拖到太阳地儿里,转身进到房间,抱出他刚搬来的衣物,走到她们跟前,示意她们让开,将衣物摊在石条登上,吹吹风。这母女俩,一人披一头黑发,站在院子边上,看公公忙碌,安顿他的新家。
公公的儿子,一个在绍兴,一个在杭州,又有一个,过继给别人了,在上海。前两个,来接过公公,公公都不肯去。后一个,则提议一起出钱帮公公翻房子。公公的房子实在太小太破了,眼看着趴到地面上。公公也不肯,说他是要死的人,要造就造阴穴。现在,秧宝宝家请他来看房子,倒很好。公公不必离开沈娄,又有房子祝他的那间屋,入夏后头一场雨,就下成了一张筛子。
时候不早了,公公到灶间里忙中饭去了。公公早年在一间中学里,给先生们烧过饭,厨上的事会一点,就比较讲究吃了。不一时,灶间里钻出一股草木烟,很汹涌的,呛和母女俩在院子里乱跑。公公是在烧那口大灶了。烟囱也不晓得通不通呢!柴草也是湿的。妈妈拉着秧宝宝跑出院子,站在院墙外边的的水杉树底下,给秧宝宝梳头。水杉也是秧宝宝家的,围了院墙一周,太阳渐高,投下一团团的影。前边的空地上,一只白狗很骄傲地踱着步子,秧宝宝喊它:鹅娘,鹅娘!它眼也不斜一下,往娄那边走去了。从两排楼房中间的土路望过去,看得见前面河上头,白花花的一片亮,是河里边的塑料泡沫块,在太阳下反射光线。人们买来彩电,音响,冰箱,还有各种各样新式的灶具,用品,拆开纸板箱,将东西搬进新房,纸板箱或者装东西,或者叠起来卖钱。那些撑箱的塑料泡沫块,就没用了,丢在河边,叫水带走,一直带到娄底,堆积起来。
妈妈替秧宝宝梳了一个双髻,各在耳朵稍后的上方,系上粉红色的尼龙丝带。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古代的丫环。今天,秧宝宝穿了一件新连衣裙,白色的,裙摆上缀着粉红的荷叶边,领口袖口上也缀了花边,脚上是最新的白色皮凉鞋,是出客的装扮。然后,妈妈回到院子里,推出自行车,忍着咳呛,对着后面的灶间喊一声:公公,我们走了!晓得他听不见,就不等他答应,带上秧宝宝走了。走出一截,坐在后架上的秧宝宝回头却见公公正在老屋门口跳脚,手里挥着一包什么东西。秧宝宝就喊妈妈停车。妈妈骑着车绕回去,绕到公公跟前,公公将手里的东西往车前铁丝筐一放,回进去了。一看,是一块火腿。妈妈感叹道:公公多讲礼数!再将车掉了头,骑过去,上了小石桥。这时候,老屋顶上的烟囱出烟了,白色的一缕,升到顶上,轻轻地绽开一朵花,花瓣垂下来,谢落了,然后,新的花又绽开了。
秧宝宝抱着书包坐在车后架上,她的换洗衣服,毛巾脚布,漱口杯,早两天已经送过去了。走在路上,不时遇到人,招呼说:走啊?有妈妈应着,就轮不到她说话。等那人走过来,朝她笑,她便横过眼睛,给那人一个白眼。那人还是笑,一边笑一边点头,好象终于被他说中的样子。秧宝宝气狠狠地,但心底里,还是快乐的。到底是出门。总有些新鲜的人和事在等着她。她直起腰坐得更端正些。这姿势很配她这身裙子,有着淑女的仪态。麦子熟了,麦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风吹过来,麦穗摇摆着,麦芒的光亮就错乱着,擦出小小的金星。麦田里,这一边,那一边,矗立着水泥墙水泥顶的厂房。隆隆的机器声从这边那边传过来,交汇在一起。燕子就在机器声中沉默地飞翔着。
这些厂房大多很简陋,单薄又粗劣的水泥预制板搭起来,再围一个院子,石棉瓦拼几间工棚。车间的水泥地上立着机器,机器也多是旧的,从山东,或者东北,那些破产的国营厂低价拉来。工人呢?是从四川,安徽,河南甚至广西招来的。他们停人不停机,一天两班倒着做。这些厂,大多是布厂,从杭州湾的上海石化厂买来尼龙丝什么的,织成化纤制品,交货给温州,杭州,甚至上海广东的布商。这是大的批发买卖。另外还有无数小的零售商,他们云集在柯桥的轻纺城里,租一间门面,辛苦勤勉地做,也能做大。秧宝宝的爸爸夏介民,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将要去的一家人家是在华舍镇上,是夏介民在轻纺城交上的一个朋友的老师家。老师姓李,已经退休,小孩子寄在那里,不仅有吃有住,还有人辅导功课。秧宝宝读书的小学,就在镇口上。所以,样样事情都很方便。
沈娄到华舍镇,本来只有三四里路,现在镇扩大了,一出沈娄的村道,就上了新街。在水网密集的江南,新街显得不恰当的宽阔。平展的水泥路面,白森森的,没有一点遮阴,两边的房屋也因此变得低矮了。车辆轰隆隆地从新街驶过,车尾卷起一怪层灰尘。新街上的空气是干燥的“实是灰天灰地”人们从新街走,就这么说。新街边上,有一些厂房,气派可是要比田间的那些大得多。厂名刻在花岗石的墙壁上,涂上金,门是那种自动伸缩的铁栅栏门,门卫穿着保安的制服。厂房的外墙,都贴着白色的马赛克,连体的铝合金大玻璃窗,三层或者四层。切莫以为那是什么大老板的厂,也都是些二三十岁的小老板,和秧宝宝的父亲一样,高中毕业,先是给人找工,然后自己做。会做,加上运气好,就做大了。所以,镇上有的是大小老板,人们称呼那些壮年的男性,不是称“先生”不是称“师傅”更不是称“阿叔”而是叫“老板”
这一条新街从西直向东去,从老街边上擦过,经过一领水泥桥,就到了镇东边的口子上,李老师的家,就住在路南边的教工宿舍楼里。楼下是一片建材商店,旁边一扇小门进去,向右手一拐,就看到了楼梯。李老师家住在二楼。
李老师的家是个大家,李老师,李老师的丈夫,也是老师―顾老师,李老师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还有一个四岁的外孙,现在又加上了秧宝宝。
李老师因为是双职工,然后自己又出些钱,所以就得到两套室两室户,从阳台这边打通。虽然是新楼,还是老派的实惠的风格。没有厅,也没有转弯抹角的花巧,面积都在房间里,而且四面都朝南,一排展天花板,所以就有些像学校的教室。厨房,厕所,再有个小小的门厅,是趄北,开一扇门,通楼梯。现在,其中西边一套房子的门封起来了,进出全在东边那一扇门里,再从阳台的门互相真诚通。西边的一套房间里去,就要穿过东边的大房间,走到阳台上,再从西边的阳台门进去。
东边的大房间,因为进出全在这一套的门里,所以,这个房间就等于是敞开式的,像弄堂一样,权作客堂间。吃饭,会客,看电视,都在这里。伙仓也开在这边的厨房里,那边的厨房则堆东西,米,煤球,干菜,杂七杂八,一时用不着,却又不敢扔的东西。两对小夫妻分别住两套里面积略小一点但却比较封闭安静的一间,那一间大的呢?也要供走路的,就住李老师和顾老师。他们的大床的横头,依墙新搭起一张钢丝床,就是秧宝宝的地方了。
这一家人,七八口,老的,小的,进进出出,杂沓而热闹。尤其是那两对小夫妻,四个年轻人,虽然不是太大的个子,可血气旺盛,很占地方,就更显得逼仄了。秧宝宝跟了妈妈一进去,就觉得家里穿来穿去的都是人。来不及看清楚面容,一晃就过去了。只有无数张笑脸,在面前闪着。耳朵里声音很多,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还有电视机里播放着的电视剧人物的讲话。桌上的菜碗也是多的,一直铺在桌沿,都放不下饭碗。为秧宝宝来,李老师家特地杀了一只鸭子,拆了骨头,蒸熟,纯精的鸭肉,也只有一碗,放在了客人面前。其他的菜有河虾,干菜肉,炒南瓜。茄子,豇豆,百叶切成小方块,蒸熟,浇上豆腐乳汁。霉渍的苋菜梗,小包装的奶黄包,豆沙包,店里买来的熟食:火腿肠,熏鱼,牛百叶什么的。反正,家常人家的下饭菜,都堆拢到这里来了。
来的时候,秧宝宝是觉得肚饥的,此时,却吃不下了。饭锅盖揭起来,那米饭的微酸的蒸汽,竟有些叫她反胃。正午的烘热里,夹了些潮气,也叫人没胃口。秧宝宝低了头,筷子尖数着饭米粒,碗面上早叫各种菜堆满了。听大人们说:刚来,陌生,明天就吃得下了。也不以为是在说自己。她变得有些木呢!终于吃完饭,妈妈将她领到李老师的房间,替她换下新裙子,只穿短裤和圆领汗衫。看着妈妈将她的新裙子挂在衣架上,衣架又持在墙上一颗钉上,就好像看着别人的新裙子。妈妈让她躺下,搭上一条毛巾毯,然后,凑得很近地看着她的脸。因为离得太近,妈妈的脸变得不像,还变得模糊。妈妈的头发是束在背后的一把。因为刚洗过头,鬓角这里蓬松着,里面藏了两个金耳坠,垂得长长的,在秧宝宝眼睛里打秋千。那金的颜色很灿烂,把妈妈还很年轻的脸,衬得黑黄而且干枯了。
宝宝,你没有哭吧?妈妈小声说,李老师很慈祥的,家里也很热闹。过几天,妈妈会来看你。妈妈接着说。
秧宝宝并不想哭,好像是没有哭的心情。她翻了个身,脸朝墙壁,闭上了眼睛。等她再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是睡过一觉了。房间里光线很强烈,空气亦是烘热的,却有风,指在身上,凉丝丝的。李老师家里这时很安静,窗外的蝉鸣便涌了进来。这里的蝉鸣也很沈娄的不一样:嚓啷,嚓啷,有一种金属声,爆得很。沈娄的蝉鸣不是那么响亮,却绵密和悠长。秧宝宝的床,是朝了阳台门,顺墙放的,阳台的纱门,在光线的照射下,布着无数个细密的光亮的小孔。透过纱门,可看见阳台的水泥护栏,那上面的光,耀眼得很,雪亮的一道。仔细地看去,那雪亮的一道,不是静止的,而是缓缓地在游动越过去,可看见一点点屋顶,是路对面的房顶,隐约的一道线,亮得要弱一些。看久了,也是游动的。纱门的旁边,放了一张书桌,那种黄漆面,学校里是老师用的办公桌,上面一盏纱罩台灯。纱罩原先大约是粉红的,现在地变黄了。灯下有一摞书,一瓶墨水,一个竹节笔筒。还有一个小孩子的吃饭碗,塑料的,上面印着鲜艳的卡通狗,里面搁着一把勺子,好象是吃饭吃到一半,随便往上一放,人就走了。书桌上方是一扇纱窗,纱窗和纱门之间的一条墙上,挂着一幅挂历,挂历上画着水墨山水。雪白的亮光纸,在房间里充沛的光线下,反着光,纸面就显得不那么平整,起伏着。不晓得哪里来的风,吹着,挂历轻微地一翕一开,一翕一开。
那样的静,可是周围都是人。书桌前面的地上,有一双塑料拖鞋,亦已经穿久了,鞋上有着一个脚掌的印子,是汗渍和磨擦形成的。这是李老师拖鞋。书桌前面的大床上,李老师也在睡午觉。人们在各自的房间里睡午觉,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秧宝宝想,明天要上学。她想着学校里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可是学校却变得陌生了。秧宝宝坐了起来,双臂环了耸起的膝盖,抵着下巴。这样,她就看得见对面的房屋,隔着一条宽阔的路。那是几间二层和三层的水泥楼房,其中一间,装着霓虹灯的铁架和灯管。房顶上,竖着几杆电视天线。她甚至能看见更远处,有一个小小的金灿灿的琉璃瓦尖顶,是哪个老板的房子。即便是透过纱窗,天还是那么蓝,而且足够明亮,有一些小黑点在下下飞舞,是田野上的燕子。现在,连燕子也是遥远的了。
有一个声音在耳畔轻轻地说:睡觉啊?回头一看,李老师正伏身在她跟前。她也压低了声音:睡过了。李老师又说:起来做功课啊?她就下了床,让李老师引她到书桌前,坐在一把藤圈椅里,打开书包。她轻着手脚,生怕弄出一点声音,吵醒了家里的什么人。其实,功课早已经做好了,可她还能做什么别的呢?李老师不再睡了,走来走去做着什么,拖鞋底轻轻地擦着地面。最后,她走到阳台上,从书桌前的窗外走过去,进了那一套房间。
这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秧宝宝很庆幸李老师引自己坐进这张藤圈椅里,这张藤圈椅将她藏得很好,从后面完全看不见她。房间里渐渐有了些声音,阳台上有些人影晃动着。有人穿过她身边,走到后边厨房取东西,又走了出来,没有打扰她。她呢?把自己缩得很小,悬着脚,坐在藤椅的深处,举着一本语文书看着。藤圈椅也是旧的,颜色磨得又黄又亮,扶手上的藤条已经散了,又续上尼龙丝缠起来。房间里的光线柔和了一些,秧宝宝心里的孤寂,也柔和了一些。家里的人,都聚在那边的客堂里,叽里呱啦地说话。李老师过来看了她一回,问她去不去那边看电视,她小声说,不去。中间,那小孩子也过来一回,来拿他的小碗。他踮着脚,扒着桌沿,秧宝宝再将碗朝他跟前推推,才够着,拿到就跑了。有一刻,秧宝宝听见自己的肚子在叫,感到了肚饥,可还远不到吃饭的时间。等来叫她吃饭了,肚子又饱了。她穿着短裤汗衫,头上还梳着双髻,低头跟了来叫她的人走过阳台。上午那穿了新裙子的淑女,此时换了一个人。太阳已经下到路的尽西边,热气蒸发了,风是凉爽的。
这一顿饭,秧宝宝不再是客人了,所以,人们就随便得多了。说随便,不是说饭菜上有什么疏漏,其实也还是中午的那桌菜,但是,吃饭的规矩却散漫了。后来,又住了几天,秧宝宝就知道李老师家吃饭就是这样,不等人的。谁先到了,就坐在桌边去吃。吃完了,拿开自己的碗放在水斗里,就走开了。第二个人到了,再坐下来吃。但无论谁先谁后,总是李老师压阵收尾,最后一个吃。这时候,是李老师的女儿,拿着小孩子的塑料碗,站在桌边,挑挑拣拣地搛菜。搛好了,将小孩子领到一边去,喂他吃。其余的人,有要看电视新闻的,有要洗澡的,李老师又要最后一个吃,结果只有秧宝宝,李老师的媳妇,还有顾老师三个人在桌边吃。不晓得谁的筷子,往她的碗里搛菜。勉强吃了半碗,就停下来了。人们劝她再吃,说:你不是来作客人的啊!秧宝宝摇摇头,走出房间,听见身后有尖脆的声音说:不要劝她,饿了自然要吃了!那是李老师女儿的声音。秧宝宝的眼睛就潮了。她低下头快步走过阳台,进到房间,重新坐回到藤圈椅里,再拿起语文书,一个字也看不清了。
秧宝宝悄悄地哭着,心里倒轻松了一些。这时,有人从那边房间过来了,走进门,看了一眼秧宝宝,吃惊地叫道:你哭了?又是李老师的女儿。她托起秧宝宝低下去的下巴,秧宝宝看见了她的眼睛,大,而且圆,讥诮地看着她。秧宝宝挣了一下,她松开了秧宝宝的下巴,却捉住了她的手,将她拖了出去,直拖到那边客堂里,对大家说:小人儿一个,在那里落泪,扮林黛玉呢!大家笑了。秧宝宝的眼泪干了,她拼命挣出手,返身跑过阳台,回到房间,一下子坐进藤圈椅里。这一次,她是直直地坐着,腰背挺着,双手紧紧握着椅把手,眼睛瞪着前方,微微气喘着,心里说:怕你!
这一天最后的一点时间,在对李老师女儿的仇恨中过去了。
李老师的女儿叫闪闪,出生时,天上正打着雷闪。她的脾气也像闪电,急,快,暴,但转瞬即逝,又云开日出。她长了一张略方的圆脸,中间有些凹,就显得比较历害。她笑起来,嘴大大的,眼睛也大大的,又变得快活和爽朗了。她长得不是顶好看,但却和本地人带着些乡气的脸相是另一路的。而且,皮肤很白。所以,从小,人们就叫她“上海人”尽管,她们家和上海,可说是一点瓜葛也没有。她从绍兴的一所幼师毕业后,先是在华舍镇政府幼儿园工作,年前应聘到柯桥新办的“小世界”幼儿园。那是一所“贵族”幼儿园,位置在华舍镇和柯桥之间,占地很大,像美国“迪斯尼”乐园似的,一座童话宫殿。还没走近去,已是彩旗飘舞,一条条横幅上写:小世界欢迎你。它高薪招聘教师和保育员,绍兴,杭州,甚至上海的幼教人员都有来应聘的。收费自然很高,可如今不是老板多吗?还不是一般的老板,你信不信,柯桥楼层最高的宾馆“鱼得水”就是私人老板开的。所以“小世界”的生源不成问题。当然“鱼得水”的小孩子不会来“小世界”他们是要到上海买蓝印户口的,再次一等的,则是到杭州买户口。
闪闪在家里很受宠,凡事与哥哥起了争执,大人就说:亮亮,你让让她,她校其实亮亮只不过大她一岁。长此以往,闪闪就有些娇惯,但是,同时也养成了比较进取的性格。她很拿主意,免不了有些独断专行,可到底是有脑子的,不瞎来。家里有许多大事情,都要听她意见,她也就自觉是有些责任的。比如,哥哥的对象陆国慎,就是她找的。是她中学里的同学,平时并不是最要好的,因为不能像仆人那么跟随着骄傲的闪闪。但其实闪闪,却不欣赏性格懦弱的人,她暗地里,有一点服贴班长陆国慎。
陆国慎的长相比较贴近本地人,长圆脸,黑一点,细长眼睛,但到底还是有着自己特征。她的眉毛比较浓,嘴唇略厚一些,这就使她稍稍出了那么一点格,有了一些异域的色彩,好像马来人。不过,因为她的朴素和老实,看上去,依然是一个典型的本地姑娘。一个大方的本地姑娘,聪明和才智都是藏在肚里,外表总是安静与温和的。下乡学农的时候,班上负责几个猪圈,轮流打扫起圈。镇上的生活其实和乡下差不多,班上还有些家在农户的同学。闪闪在班上是个尖子,就有人自愿代她的班,陆国慎却不让,对那些要代她的人说:你能代她一次,还能代她一世?闪闪说:听你说话,好像是我老娘。陆国慎不理她,扔给她一把铁锹就走了。闪闪虽然娇,但是个硬气的人,她一左一右甩了鞋,放手干了起来。干完以后,回到宿舍,却见陆国慎替她藏了一木桶的热水,让她洗了一个澡。高中毕业以后,她俩一个上了幼师,另一个到杭州读公安学校的委培班。临去上学的时候,闪闪骑着车找到陆国慎家,直逼逼地问道,能不能和她哥哥谈对象。镇上的婚姻都是宜早不宜晚,同时也是自由开放的。有些孩子,高中时就谈了对象,叫虽叫早恋,可却是认真订终身的。这时,陆国慎也会调皮,说:做你的阿嫂,可不可怜?闪闪认真地说:我哥哥没主意,你给他撑腰,我给你撑腰。陆国慎这才红了脸。
这就是李老师家两个主要成员的情况。
礼拜一的早晨,照例是紧张和忙乱的。大的要上班,小的,闪闪的孩子,要跟了妈妈一起走,路上把他放到他的幼儿园。因为路远,这一对母子是最早出门的。闪闪戴了草编宽沿的遮阳帽,无袖连衣裙外边系了一条白纱披风,盖住裸露的手臂。小孩子呢?穿了有吊带的西装短裤,齐膝的白长统袜。鼻子上,架了一幅墨镜。看上去,好像外国来的一对母子。然后,由闪闪的丈夫小季将自行车扛下楼,扶一大一小前后上车。虽然早,可路上已经铺过来一层热烘烘的光。闪闪驮着儿子,拉长贴地的影子,驶远了。小季是这家的杂役,送秧宝宝上学的事情,也落在了他身上。他也是做教师的,原本是顾老师斑上的学生。闪闪会帮哥哥找对象,但自己的婚姻大事,倒是听父母安排的。这就是闪闪的过人之处,晓得世人都难免事中迷,也晓得大人一定是为自己好的。小季上班的中学,与秧宝宝的学校是一个方向,朝西,还不到那么西,而是在镇的中心。可是不要紧,他们可以早些出门,送秧宝宝到了校,再折回头。所以,他们是第二离家的。第三是陆国慎,在镇南派出所,骑自行车十分钟就到了。第四,顾老师,就在楼论著下的华舍中学,听见预备铃响跑去都来得及。最后,是李老师,洗碗,扫地,然后锁门,去菜市场买菜。回来时,从华舍中学门房走一走,拿了当日的报纸,回家看报。
秧宝宝又穿上了白色底,粉红荷叶边的新裙子。昨天才穿了半天,折痕都没压平呢!可她去没有了前一日淑女的仪态商讨,她低了头,含着胸,头上的盘髻打散了,由李老师做主编了一根紧紧的辫子,垂在后颈上。于是,被头发牵起的吊梢眼也下来了,微微倒挂着,带着些受气的样子。就这么,让小季拎了书包,饭盒,水瓶,走下楼去。
楼下,建材店哗啷啷地收着卷帘门,门里飘出来木材的树脂味。秧宝宝已经上了小季的车后架,忽听有人叫她:夏静颖!不由一惊,心想这里有谁认得她?回过头去,却见卷帘门下面,走出一个人,竟是班上的蒋芽儿。蒋芽儿说:夏静颖,你怎么在这里?秧宝宝说:蒋芽儿,你也在这里?蒋芽儿就说:我们搭伴走吧!秧宝宝立刻从自行车后架上滑下来,蒋芽儿呢,也迎上去,勾住秧宝宝的脖颈,一同走了。小季骑车跟了一截,喊她上车,她也不应,好像不认识一样。倒是蒋芽儿应了他,说;小毛爸爸,你管自去好了。小季只得自己去了。蒋芽儿和秧宝福原不很接近的,她是沈娄边上的张墅人,后来她父亲为了做生意方便,搬到了镇上,不想,就是在李老师的楼下。这时候,她们两人,就好像他乡遇故知一般,倍感亲切。尤其是秧宝宝,在这陌生环境里遇到了第一个熟人,一下子安心了许多。
她们叽叽喳喳地说着话走路,太阳已经从她们的背后升出地面。她们的影子在地上,斜斜长长的,有一些倩影的意思了。宽阔的水泥路两边,有些稀朗的店铺,两三家建材,两三家摩托车修理,都开了门,门里也进了些太阳。有手扶拖拉机轰隆隆地过来,上桥去,车斗里装着南山挖来的石头,造房子用的。她们也上了水泥桥,桥下路南边是菜市场,嘴北通老街,就有人声漫过来,气象蒸腾起来。蒋芽儿告诉着秧宝宝一些镇上的人和事:那间五金铺子是谁人开的,卖的全是假货;这边巷子里头一幢五层楼的大房子,住着一个全国十佳青年企业家,开布厂发的;又指着迎面来的一个黑衣青年说,你知道他靠什么吃饭?专门抄报纸上的文章,四处寄出去,赚稿费。
人变得熙熙攘攘起来,自行车铃声丁零零地响着,推上桥,再丁零当啷下桥。桥洞下,不时钻出一条船,船上放着出空的菜筐,立着一把油布伞,上了岁数的舟公用脚推着橹,一步一步划出去了。等她俩进校门的时候,上课铃正好响起来,于是,两人一同惊呼一声,手拉手跑了起来。前脚跑进教室,后脚老师就进来,叫“同学们好“,同学们一起站起回应“老师好”她们可说不出声来,只顾大口大口地喘气,互相交换一个眼色,就有一种默契生出来。从这一刻起,她们成了好朋友。
同秧宝宝原先要好的是张柔桑,也是沈娄边上的张墅人,同进同出。现在,下课时,去上厕所,到走廊里谈心,就是三个人了。女同学总是敏感的,因为要好,又分外有心,一天下来,就觉出了端倪。放学时,推不同路的理由,张柔桑很自尊地独自走了,将秧宝宝留给了她的新朋友。要放在过去,秧宝宝就会在意了,可是这一天,许多事情都有了改变,她也有些变了。她与蒋芽儿手挽着手,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