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亲情融融耿家人 (1/2)
全本小说网 tbxs.net,民间春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镇南整洁四合院,亲情融融耿家人;夫才妻贤儿女聪,安居乐业人人羡。)
耿氏家族是大户,“三六九镇”上有半数以上的人家都姓“耿”。当然,虽然说一笔写不出来两个“耿”,但也并非所有姓“耿”的人家全部都源自于一个祖宗,当地人自古以来就有本地“耿”和外来“耿”之说。至于外来“耿”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本镇的,人们已经不再关心了。因此,镇上人家耿姓之间联姻的事情并不鲜见。
耿老爹家住在乡镇南部的大路边上。这是一个座西向东的四合院儿,门楼虽然相当简洁,但开在院子东南角上的院门儿却略显宽大一些,而且带有房顶的门道里很是宽敞。进的门来一眼就看到,院落里非常整洁。正面三节石板台阶之上是宽宽的砖砌檐台,沿着檐台是一溜儿八间通瓦正房。正房正中的一大间是堂屋,当地人称其为厅房,两边各是两间卧房,也称厢房;主屋外的两边各是一间半的耳房,也称小房。主屋的房顶略高于耳房,且装有屋脊和龙形兽头。所有的正房都装有颇为讲究的雕刻式木棂窗户。东、西厢房和两边的耳房内都盘有火炕。耿家全家人住这些正房可谓绰绰有余。
在院落的东、西两边,各有五间相同结构的板瓦房。这些板瓦房都装有一般的百眼儿窗户,在所有窗户的里边,都糊着厚实雪白的麻纸。除了西房最北边的两间砌有锅灶之外,其余的房子都是耿老爹家收贮粮食等重要生活用品的地方,或可称作库房。最北边的两间西房是耿老爹家的第二厨房兼餐厅;每年天气最热的时候,耿家人的午饭和晚饭就在这里做,这里吃了。至于第一厨房兼餐厅就是正房主屋的堂屋了。虽然正房的东、西厢房和两边的耳房里也都砌有锅灶,不过通常情况下并不做饭,只是在需要烧火炕的时候,顺便烧一些热水,以供家人洗洗涮涮的使用而已。
院落的南面是几间简易平房。其中,靠院门儿的一间是驴圈,最西头的一间是茅房。其余部分则分割为一小一大两个房间。在小间里收存有各种大小农具,以及不常用的桌椅板凳等家伙什儿。大间则是柴火间。在这个房间里除了整齐码放着大量干透了的柴火之外,靠近门口的一个角落里,还堆放着一些上好的块儿炭,一个捣炭锤子黑头黑脑地搁在那儿;在另一个角落里则摞着一些冬日里取暖火炉里烧的大块儿焦炭,以及三个用淡红色胶泥捏制的,带有木头框架的火炉子。在火炉子的旁边,斜立着三条粗长的捅火棍,还搁着火铲、火剪,以及铁皮小簸箕,等等。
由于有这个大大的柴火间,即使在暴雨倾盆的夏日和阴雨连绵的秋日里,耿老爹家也可以确保有干透的柴火烧;否则就只能是在上顿饭做好之后,再抓几把湿柴火塞到已经灭火了的灶膛里让其慢慢烤干,以备下一次做饭时作为引燃煤炭的打火底柴使用了。
在耿家院落里,其主屋的东、西耳房与东、西房之间都留有很大的空间。在东边的空间内装有一盘石磨,青瓦色的石磨和茶褐色的磨盘相当整洁漂亮。而在其西边的空间内则挖了一个地窖,是耿老爹家冬日里储存萝卜、土豆、山芋、白菜等各种蔬菜的地方。夏日里天气太热的时候,把多蒸的窝头、吃剩的饭菜放在竹篮子里用一块儿干净的笼布盖好了,再用一根结实的绳子将竹篮子吊起来悬挂在窖口上搭的一根粗木棍儿上,地窖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冷藏室。
在耿家东、西房的南边儿也留有很大的空间。东房与门道之间的空间内,一棵高大的紫穗槐郁郁葱葱,浓密的树影几乎笼罩了南半边的院子。每逢炎热的暑天,左邻右舍的女人们经常搬个板凳坐在树影里,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一边拉家常。
在西房与茅房之间,则长着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在夏秋季节里,树叶非常繁茂,风一吹来就哗哗作响。每逢早春,树上就会结出许多茶褐色的毛穗穗。当这些毛穗穗落下来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娃娃们都喜欢拣起来了塞在鼻孔里和耳朵里装扮老头子互相打闹着玩儿。晚秋时节,特别阔大的树叶逐渐变黄了,每逢秋风吹过,树叶就会飘飘荡荡地落下来。当这些漂亮的大黄叶子飘落落下来的时候,捡起来编一个忽闪忽闪会飞的“老鹰”,也往往能给小娃娃们带来很大的乐趣。
耿老爹家的门前是一条南北大约一里多长的宽阔大道。顺着这条大道往北走百余步再往西一拐,就上了“三六九镇”十字大街的东街;而要往南走的话,三四百多步开外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上。丁字路口正对这条南北大道的是一个五道庙,五道庙前是一条更宽阔的东西大道。该东西大道是一条通向镇外东、西、南各地的主道。顺着这条大道往东走大约一里左右之后往南拐,即可通往县城和省城;若再往前走,在途径几个县郡境界之后,就到了黄河边上。而要顺着这条大道往西走,大约一里半左右往南拐,也可以在途径几个县郡境界之后,直至黄河边上。
其实,老爹并不是耿老爹的名字,他的大名叫耿得喜,但几乎已经被人们给遗忘了。这事儿说来话长。
古人历来以多子多福为信念,但耿老爹是父母的老来独生子。其父是个特别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为了积攒银两修建一处像样的宅院,直到三十多岁才娶妻成家。妻子虽然小他十多岁,但夫妻俩你敬我爱的小日子过得蛮好。美中不足的是,和和美美的小日子过了好多年了,但年轻的妻子却一直不见生养,这让朴实善良且家景殷实的耿父盼儿盼女好不望眼欲穿。就在耿父几乎绝望了的时候,妻子终于为他诞下一个儿子。时年,耿父已经五十出头了,可谓老来的子,大喜事一件,于是为儿子取名“得喜”。之后,妻子再没有生养,得喜成了他们的独生子,并且已经是三代单传了。
在耿老爹的记忆中,爹的头和胡子好像一开始就是花白的,但就是这个头和胡子都花白了的老父亲对他的呵护和培养,却比别人家的孩子都多得多。常言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但耿父却高寿活了八十岁。但在老人家去世之前,也只来得及见到了牙牙学语的大孙子耿正。然而,让耿老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老父亲去世仅仅一年之后,还不到七十岁的娘也随老父亲撒手西去了,让耿老爹好不悲伤。
也许是儿时头胡子花白的老父亲在耿老爹的记忆中留下了太深的缘故吧,从其长子耿正能跑会跳开始,耿老爹就惯以“老爹”自称。后来,人们也跟着这样叫,再后来就叫顺口了。于是,全镇上的男女老幼都统统喊他“耿老爹”。
为了对得起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爹娘,耿老爹特别希望耿家人丁兴旺。妻子郭氏的肚皮也特别争气,在以后的十余年间,又一鼓作气生了长女耿英、次子耿直和次女耿兰。这两双聪明健康活泼可爱的儿女是耿老爹夫妻俩最大的骄傲。
耿妻郭氏也是本镇人,娘家就住在乡镇的中心位置上,占尽了“三六九”集市的风光,祖传的饼铺生意很是不错。... -->>
(镇南整洁四合院,亲情融融耿家人;夫才妻贤儿女聪,安居乐业人人羡。)
耿氏家族是大户,“三六九镇”上有半数以上的人家都姓“耿”。当然,虽然说一笔写不出来两个“耿”,但也并非所有姓“耿”的人家全部都源自于一个祖宗,当地人自古以来就有本地“耿”和外来“耿”之说。至于外来“耿”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本镇的,人们已经不再关心了。因此,镇上人家耿姓之间联姻的事情并不鲜见。
耿老爹家住在乡镇南部的大路边上。这是一个座西向东的四合院儿,门楼虽然相当简洁,但开在院子东南角上的院门儿却略显宽大一些,而且带有房顶的门道里很是宽敞。进的门来一眼就看到,院落里非常整洁。正面三节石板台阶之上是宽宽的砖砌檐台,沿着檐台是一溜儿八间通瓦正房。正房正中的一大间是堂屋,当地人称其为厅房,两边各是两间卧房,也称厢房;主屋外的两边各是一间半的耳房,也称小房。主屋的房顶略高于耳房,且装有屋脊和龙形兽头。所有的正房都装有颇为讲究的雕刻式木棂窗户。东、西厢房和两边的耳房内都盘有火炕。耿家全家人住这些正房可谓绰绰有余。
在院落的东、西两边,各有五间相同结构的板瓦房。这些板瓦房都装有一般的百眼儿窗户,在所有窗户的里边,都糊着厚实雪白的麻纸。除了西房最北边的两间砌有锅灶之外,其余的房子都是耿老爹家收贮粮食等重要生活用品的地方,或可称作库房。最北边的两间西房是耿老爹家的第二厨房兼餐厅;每年天气最热的时候,耿家人的午饭和晚饭就在这里做,这里吃了。至于第一厨房兼餐厅就是正房主屋的堂屋了。虽然正房的东、西厢房和两边的耳房里也都砌有锅灶,不过通常情况下并不做饭,只是在需要烧火炕的时候,顺便烧一些热水,以供家人洗洗涮涮的使用而已。
院落的南面是几间简易平房。其中,靠院门儿的一间是驴圈,最西头的一间是茅房。其余部分则分割为一小一大两个房间。在小间里收存有各种大小农具,以及不常用的桌椅板凳等家伙什儿。大间则是柴火间。在这个房间里除了整齐码放着大量干透了的柴火之外,靠近门口的一个角落里,还堆放着一些上好的块儿炭,一个捣炭锤子黑头黑脑地搁在那儿;在另一个角落里则摞着一些冬日里取暖火炉里烧的大块儿焦炭,以及三个用淡红色胶泥捏制的,带有木头框架的火炉子。在火炉子的旁边,斜立着三条粗长的捅火棍,还搁着火铲、火剪,以及铁皮小簸箕,等等。
由于有这个大大的柴火间,即使在暴雨倾盆的夏日和阴雨连绵的秋日里,耿老爹家也可以确保有干透的柴火烧;否则就只能是在上顿饭做好之后,再抓几把湿柴火塞到已经灭火了的灶膛里让其慢慢烤干,以备下一次做饭时作为引燃煤炭的打火底柴使用了。
在耿家院落里,其主屋的东、西耳房与东、西房之间都留有很大的空间。在东边的空间内装有一盘石磨,青瓦色的石磨和茶褐色的磨盘相当整洁漂亮。而在其西边的空间内则挖了一个地窖,是耿老爹家冬日里储存萝卜、土豆、山芋、白菜等各种蔬菜的地方。夏日里天气太热的时候,把多蒸的窝头、吃剩的饭菜放在竹篮子里用一块儿干净的笼布盖好了,再用一根结实的绳子将竹篮子吊起来悬挂在窖口上搭的一根粗木棍儿上,地窖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冷藏室。
在耿家东、西房的南边儿也留有很大的空间。东房与门道之间的空间内,一棵高大的紫穗槐郁郁葱葱,浓密的树影几乎笼罩了南半边的院子。每逢炎热的暑天,左邻右舍的女人们经常搬个板凳坐在树影里,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一边拉家常。
在西房与茅房之间,则长着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在夏秋季节里,树叶非常繁茂,风一吹来就哗哗作响。每逢早春,树上就会结出许多茶褐色的毛穗穗。当这些毛穗穗落下来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娃娃们都喜欢拣起来了塞在鼻孔里和耳朵里装扮老头子互相打闹着玩儿。晚秋时节,特别阔大的树叶逐渐变黄了,每逢秋风吹过,树叶就会飘飘荡荡地落下来。当这些漂亮的大黄叶子飘落落下来的时候,捡起来编一个忽闪忽闪会飞的“老鹰”,也往往能给小娃娃们带来很大的乐趣。
耿老爹家的门前是一条南北大约一里多长的宽阔大道。顺着这条大道往北走百余步再往西一拐,就上了“三六九镇”十字大街的东街;而要往南走的话,三四百多步开外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上。丁字路口正对这条南北大道的是一个五道庙,五道庙前是一条更宽阔的东西大道。该东西大道是一条通向镇外东、西、南各地的主道。顺着这条大道往东走大约一里左右之后往南拐,即可通往县城和省城;若再往前走,在途径几个县郡境界之后,就到了黄河边上。而要顺着这条大道往西走,大约一里半左右往南拐,也可以在途径几个县郡境界之后,直至黄河边上。
其实,老爹并不是耿老爹的名字,他的大名叫耿得喜,但几乎已经被人们给遗忘了。这事儿说来话长。
古人历来以多子多福为信念,但耿老爹是父母的老来独生子。其父是个特别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为了积攒银两修建一处像样的宅院,直到三十多岁才娶妻成家。妻子虽然小他十多岁,但夫妻俩你敬我爱的小日子过得蛮好。美中不足的是,和和美美的小日子过了好多年了,但年轻的妻子却一直不见生养,这让朴实善良且家景殷实的耿父盼儿盼女好不望眼欲穿。就在耿父几乎绝望了的时候,妻子终于为他诞下一个儿子。时年,耿父已经五十出头了,可谓老来的子,大喜事一件,于是为儿子取名“得喜”。之后,妻子再没有生养,得喜成了他们的独生子,并且已经是三代单传了。
在耿老爹的记忆中,爹的头和胡子好像一开始就是花白的,但就是这个头和胡子都花白了的老父亲对他的呵护和培养,却比别人家的孩子都多得多。常言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但耿父却高寿活了八十岁。但在老人家去世之前,也只来得及见到了牙牙学语的大孙子耿正。然而,让耿老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老父亲去世仅仅一年之后,还不到七十岁的娘也随老父亲撒手西去了,让耿老爹好不悲伤。
也许是儿时头胡子花白的老父亲在耿老爹的记忆中留下了太深的缘故吧,从其长子耿正能跑会跳开始,耿老爹就惯以“老爹”自称。后来,人们也跟着这样叫,再后来就叫顺口了。于是,全镇上的男女老幼都统统喊他“耿老爹”。
为了对得起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爹娘,耿老爹特别希望耿家人丁兴旺。妻子郭氏的肚皮也特别争气,在以后的十余年间,又一鼓作气生了长女耿英、次子耿直和次女耿兰。这两双聪明健康活泼可爱的儿女是耿老爹夫妻俩最大的骄傲。
耿妻郭氏也是本镇人,娘家就住在乡镇的中心位置上,占尽了“三六九”集市的风光,祖传的饼铺生意很是不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