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小说网 www.tbxs.net,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82章 坐井观天
“宣上意,丁丑科主考、前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白蹈信二人勾结蓝玉余党,忤逆上意,抄家流放肃州卫1
“侍读学士张信,隐匿北方考生考卷,凌迟”
“丁丑科状元陈、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有惑圣览,皆发配云南充军。”
洪武三十年五月十七,原本以为丁丑科春闺已经过去的刘三吾等人还来不及反应,便被宋忠率领的锦衣卫缉拿。
朱元璋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
除了二人,其余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尽数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考生的名字。
此事爆发过后,北方考生欢欣鼓舞,南方考生认为朝廷处事不公,许多南方士子纷纷上疏,为刘三吾等人鸣冤。
对于这些雪花般飞来的奏疏,朱元璋一概驳回,并在五月二十三日下旨,将编制完成的《富民册籍》拍案。
五月二十四日,朱元璋下旨,除云南、两广、四川富民不徙,其余《富民册籍》之上的浙江等九布政司,以及直隶应天十八府,凡田地超过七顷的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一户,皆迁入南京外城,并发放宅院。
对于百姓们来说,这两件事无相关,但对于朝野上下的百官来说,他们都清楚这是洪武皇帝对南北榜案中南人富户的反击。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时间便来到了六月初一。
这一日的奉天殿上,朱元璋拖着病体亲自策问七百余名春闺落选的贡士,并钦点山东兖州府人韩克忠为状元﹑是为丁丑科夏榜状元。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取录了除韩克忠以外的六十人为进士身。
似乎是为了反击,这次所取录的六十一人全为北方人,相比较全是南方人的春榜,多出了十人。
不仅如此,由于春榜状元陈﹑探花刘仕谔被诛杀,这次取录的南方考生,仅有尹昌隆入了翰林。
反观夏榜,除韩克忠三人被选入翰林,二甲之中也有五名被选入翰林。
虽说此案杀的人不多,可影响却极为恶劣,尤其是刘三吾本人的那句“北人文理不佳”,更是激怒了北方考生。
如果不是朱元璋足够果决,那南北问题还会进一步扩大。
看似糊涂的一个案子,却被朱元璋处理到了极致。
只可惜,从这一案中,许多人都看到了朱元璋窘迫的一面。
“爹的身体不行了……”
六月初十,当南北榜案尘埃落定,太原晋王府内也响起了一句大不敬的话。
坐在承运殿里,朱棡手里拿着一份邸报,桌上摆着一封从宫里送来的书信。
根据邸报,朱棡察觉到了自家父亲的情况并不好,不然这次他不会这么仓促的就结束这案子,应该是大办特办,将站在台前与幕后的人尽数抓出来处死。
他之所以这么仓促,就是因为他觉得他的时间不够了。
想到这里,朱棡看了一眼桌上的那份家书。
那是朱元璋写来的书信,上面的内容是朱元璋告诉朱棡应该如何放牧、如何养羊养马,以及对于牧场不要竭泽而渔的各种关切之言。
除了这些,朱元璋还在信的末尾交代朱棡,若是日后胡兵十数万南下,不用与之正面抗衡,只需要将兵马百姓迁入城中,断了胡兵能打草谷的念头,胡兵自然就会退去。
这样的话,放在以前,老朱不可能交代的这么仔细,也正因为他这般仔细,才让朱棡察觉到了猫腻。
换做以往他节制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等沿边十余万兵马时,自家父亲都是交代自己要如何巡边,可眼下却招呼自己防守。
“小儿……”
朱棡咬牙切齿,山西为什么攻守易形?还不是因为他的兵权被夺了大半!
老头子怕他作乱,把他的兵权收走了大半,调走了他的旧部,现在的他除了本部三护卫和河套的东胜卫外,根本调不动任何一卫山西兵马。
哪有老子这样防儿子的!
朱棡攥紧了拳头,胸口处也时不时发出刺痛。
自上次与老头子争斗失败而晕倒,他胸口时不时就会刺痛,但很快又痊愈。
这病症,他也问过府上的医匠,但他们都说是自己气到了根本。
“不能生气……”朱棡自我安慰,同时双目微眯:“爹,您活着我什么都不会做,但您走了,就不要怪孩儿了。”
“这天下,本就是兄终弟及1
在朱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南京紫禁城内,朱元璋却是带着三个孙儿上了紫金山,来到了马皇后的陵前。
他带着朱允炆、朱高炽、朱济熺三人为马皇后上香,尽管今日并不是马皇后的忌辰,但他不知道怎么的,很想来这里看看。
坐在神道的树荫下,朱元璋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根登山用的木杖。
他双手撑着木杖,看着不远处的那三个孩子为自家妹子上香,心头总算感觉到了一丝亲情。
耿炳文和郭英还在秦岭平叛,他身边没个老兄弟,便是想说些话也没有人。
这种时候,他不免有些想念朱高煦了。
他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想念那孩子,但就是会在很多时候,下意识的想到他。
“爷爷……”
朱允炆的声音把朱元璋叫醒,等他回过神来,他们三人已经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见状,朱元璋缓缓起身,带着他们往山下走去时,同时也询问道:
“你们三人,近日在武英殿理政,可曾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
他边说边往山下走,朱济熺听到后也急忙表现道:“迁移天下富户的事情有些难,下面的许多官员阳奉阴违,还得是国子监的贡生们出面,才能顺利迁移富户。”
“只是这国子监的贡生,数量未免太少了。”
朱济熺在感叹,也是在抱怨,但对此的朱元璋却像一个长者般,教导着他们道:
“大开官学是好的,可以为朝廷培养人才,以防一些挟才自重。”
“只是你们了解过,这官学培养一名学生需要多少花销吗?”
朱元璋不用回头,他知道这三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回答不出来。
在他的众多子孙里,恐怕也只有已故的朱标,以及朱棡、朱棣、朱椿和朱有燉、朱高煦几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果然,朱元璋猜的不错,身后的朱允炆和朱济熺、朱高炽三人支支吾吾,却是回答不出来。
瞧他们这副模样,虽然朱元璋不知道什么叫做“脱离民众”,但他知道深宫大院的孩子很难理解百姓的苦痛。
“你们不关心这些事情,所以你们能问出这种问题……”
朱元璋看了看远处的南京城,缓缓说道:“去年,礼部和五军都督府先后上奏,朝廷所开七百四十七处官学、卫学,开支一百七十六万余石。”
“就这些,还只是学子们自己带口粮、带书本、带纸笔砚墨的开支。”
“这么多?”听到老朱的话,便是朱高炽都忍不住吸了一口气,朱济熺和朱允炆虽然没有他这样的举动,却也瞪大了眼睛。
见他们这么不知民生,朱元璋有些失望,并继续询问:“寻常一个人家想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官学,每年要开出多少钱粮,你们知晓吗?”
“孙儿……不知。”三人先后回应,朱元璋闻言也说道:
“寻常百姓供养一个孩子读书,且不提别的,单说吃饭,哪怕是个娃娃,一年也得吃去五石米,加上其余的荤素油盐,少说也需要二贯钱,这还仅仅是吃饭的开支。”
“再说其它,那读书不是光需要吃饭,还需要笔墨纸砚。”
“这些东西的价格,用不着我与你们说,你们应该知道。”
朱元璋说完,朱允炆趁机接上:“孙儿当时在东宫时,父亲让孙儿用普通的笔墨纸砚,每年得花三贯八钱。”
“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总算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在之后说道:
“除了这些,那书籍也是一个大头……”
“四书五经、诸子要义、历年考题都需要一份,这个价格便少不了四五贯。”
“人在官学,人情世故还得应付,不然没有同窗之谊,日后想要科举,可谓是举步维艰。”
“我询问过在京军中子弟,他们的孩子每年光是应付人情世故,花费就不下五贯。”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娃娃读书,每年至少需要十几贯银子,并且还得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如此算下来,一户百姓想要供养孩子,即便父母只应付吃喝,那也得拿出三十贯银子才能继续下去。”
“这南京城虽然很大,但又有多少人家能拿出三十贯银子呢……”
最后一句话,朱元璋似乎在感叹,而他说到这里,朱济熺三人也不再追问了。
即便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每年能盈余的钱粮也不过才八九百万石,折色为铜钱不过二三百万贯。
换而言之,即便以当下大明的盈余财政,若是想要供养孩子读书,也仅仅只能维持二十几万人的数量罢了。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大明,官学和卫学才刚刚推广,地方上还有许多府县卫所没有学校。
没有官学,就没有免费的教习,普... -->>
第182章 坐井观天
“宣上意,丁丑科主考、前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白蹈信二人勾结蓝玉余党,忤逆上意,抄家流放肃州卫1
“侍读学士张信,隐匿北方考生考卷,凌迟”
“丁丑科状元陈、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有惑圣览,皆发配云南充军。”
洪武三十年五月十七,原本以为丁丑科春闺已经过去的刘三吾等人还来不及反应,便被宋忠率领的锦衣卫缉拿。
朱元璋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
除了二人,其余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尽数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考生的名字。
此事爆发过后,北方考生欢欣鼓舞,南方考生认为朝廷处事不公,许多南方士子纷纷上疏,为刘三吾等人鸣冤。
对于这些雪花般飞来的奏疏,朱元璋一概驳回,并在五月二十三日下旨,将编制完成的《富民册籍》拍案。
五月二十四日,朱元璋下旨,除云南、两广、四川富民不徙,其余《富民册籍》之上的浙江等九布政司,以及直隶应天十八府,凡田地超过七顷的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一户,皆迁入南京外城,并发放宅院。
对于百姓们来说,这两件事无相关,但对于朝野上下的百官来说,他们都清楚这是洪武皇帝对南北榜案中南人富户的反击。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时间便来到了六月初一。
这一日的奉天殿上,朱元璋拖着病体亲自策问七百余名春闺落选的贡士,并钦点山东兖州府人韩克忠为状元﹑是为丁丑科夏榜状元。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取录了除韩克忠以外的六十人为进士身。
似乎是为了反击,这次所取录的六十一人全为北方人,相比较全是南方人的春榜,多出了十人。
不仅如此,由于春榜状元陈﹑探花刘仕谔被诛杀,这次取录的南方考生,仅有尹昌隆入了翰林。
反观夏榜,除韩克忠三人被选入翰林,二甲之中也有五名被选入翰林。
虽说此案杀的人不多,可影响却极为恶劣,尤其是刘三吾本人的那句“北人文理不佳”,更是激怒了北方考生。
如果不是朱元璋足够果决,那南北问题还会进一步扩大。
看似糊涂的一个案子,却被朱元璋处理到了极致。
只可惜,从这一案中,许多人都看到了朱元璋窘迫的一面。
“爹的身体不行了……”
六月初十,当南北榜案尘埃落定,太原晋王府内也响起了一句大不敬的话。
坐在承运殿里,朱棡手里拿着一份邸报,桌上摆着一封从宫里送来的书信。
根据邸报,朱棡察觉到了自家父亲的情况并不好,不然这次他不会这么仓促的就结束这案子,应该是大办特办,将站在台前与幕后的人尽数抓出来处死。
他之所以这么仓促,就是因为他觉得他的时间不够了。
想到这里,朱棡看了一眼桌上的那份家书。
那是朱元璋写来的书信,上面的内容是朱元璋告诉朱棡应该如何放牧、如何养羊养马,以及对于牧场不要竭泽而渔的各种关切之言。
除了这些,朱元璋还在信的末尾交代朱棡,若是日后胡兵十数万南下,不用与之正面抗衡,只需要将兵马百姓迁入城中,断了胡兵能打草谷的念头,胡兵自然就会退去。
这样的话,放在以前,老朱不可能交代的这么仔细,也正因为他这般仔细,才让朱棡察觉到了猫腻。
换做以往他节制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等沿边十余万兵马时,自家父亲都是交代自己要如何巡边,可眼下却招呼自己防守。
“小儿……”
朱棡咬牙切齿,山西为什么攻守易形?还不是因为他的兵权被夺了大半!
老头子怕他作乱,把他的兵权收走了大半,调走了他的旧部,现在的他除了本部三护卫和河套的东胜卫外,根本调不动任何一卫山西兵马。
哪有老子这样防儿子的!
朱棡攥紧了拳头,胸口处也时不时发出刺痛。
自上次与老头子争斗失败而晕倒,他胸口时不时就会刺痛,但很快又痊愈。
这病症,他也问过府上的医匠,但他们都说是自己气到了根本。
“不能生气……”朱棡自我安慰,同时双目微眯:“爹,您活着我什么都不会做,但您走了,就不要怪孩儿了。”
“这天下,本就是兄终弟及1
在朱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南京紫禁城内,朱元璋却是带着三个孙儿上了紫金山,来到了马皇后的陵前。
他带着朱允炆、朱高炽、朱济熺三人为马皇后上香,尽管今日并不是马皇后的忌辰,但他不知道怎么的,很想来这里看看。
坐在神道的树荫下,朱元璋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根登山用的木杖。
他双手撑着木杖,看着不远处的那三个孩子为自家妹子上香,心头总算感觉到了一丝亲情。
耿炳文和郭英还在秦岭平叛,他身边没个老兄弟,便是想说些话也没有人。
这种时候,他不免有些想念朱高煦了。
他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想念那孩子,但就是会在很多时候,下意识的想到他。
“爷爷……”
朱允炆的声音把朱元璋叫醒,等他回过神来,他们三人已经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见状,朱元璋缓缓起身,带着他们往山下走去时,同时也询问道:
“你们三人,近日在武英殿理政,可曾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
他边说边往山下走,朱济熺听到后也急忙表现道:“迁移天下富户的事情有些难,下面的许多官员阳奉阴违,还得是国子监的贡生们出面,才能顺利迁移富户。”
“只是这国子监的贡生,数量未免太少了。”
朱济熺在感叹,也是在抱怨,但对此的朱元璋却像一个长者般,教导着他们道:
“大开官学是好的,可以为朝廷培养人才,以防一些挟才自重。”
“只是你们了解过,这官学培养一名学生需要多少花销吗?”
朱元璋不用回头,他知道这三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回答不出来。
在他的众多子孙里,恐怕也只有已故的朱标,以及朱棡、朱棣、朱椿和朱有燉、朱高煦几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果然,朱元璋猜的不错,身后的朱允炆和朱济熺、朱高炽三人支支吾吾,却是回答不出来。
瞧他们这副模样,虽然朱元璋不知道什么叫做“脱离民众”,但他知道深宫大院的孩子很难理解百姓的苦痛。
“你们不关心这些事情,所以你们能问出这种问题……”
朱元璋看了看远处的南京城,缓缓说道:“去年,礼部和五军都督府先后上奏,朝廷所开七百四十七处官学、卫学,开支一百七十六万余石。”
“就这些,还只是学子们自己带口粮、带书本、带纸笔砚墨的开支。”
“这么多?”听到老朱的话,便是朱高炽都忍不住吸了一口气,朱济熺和朱允炆虽然没有他这样的举动,却也瞪大了眼睛。
见他们这么不知民生,朱元璋有些失望,并继续询问:“寻常一个人家想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官学,每年要开出多少钱粮,你们知晓吗?”
“孙儿……不知。”三人先后回应,朱元璋闻言也说道:
“寻常百姓供养一个孩子读书,且不提别的,单说吃饭,哪怕是个娃娃,一年也得吃去五石米,加上其余的荤素油盐,少说也需要二贯钱,这还仅仅是吃饭的开支。”
“再说其它,那读书不是光需要吃饭,还需要笔墨纸砚。”
“这些东西的价格,用不着我与你们说,你们应该知道。”
朱元璋说完,朱允炆趁机接上:“孙儿当时在东宫时,父亲让孙儿用普通的笔墨纸砚,每年得花三贯八钱。”
“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总算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在之后说道:
“除了这些,那书籍也是一个大头……”
“四书五经、诸子要义、历年考题都需要一份,这个价格便少不了四五贯。”
“人在官学,人情世故还得应付,不然没有同窗之谊,日后想要科举,可谓是举步维艰。”
“我询问过在京军中子弟,他们的孩子每年光是应付人情世故,花费就不下五贯。”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娃娃读书,每年至少需要十几贯银子,并且还得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如此算下来,一户百姓想要供养孩子,即便父母只应付吃喝,那也得拿出三十贯银子才能继续下去。”
“这南京城虽然很大,但又有多少人家能拿出三十贯银子呢……”
最后一句话,朱元璋似乎在感叹,而他说到这里,朱济熺三人也不再追问了。
即便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每年能盈余的钱粮也不过才八九百万石,折色为铜钱不过二三百万贯。
换而言之,即便以当下大明的盈余财政,若是想要供养孩子读书,也仅仅只能维持二十几万人的数量罢了。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大明,官学和卫学才刚刚推广,地方上还有许多府县卫所没有学校。
没有官学,就没有免费的教习,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