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兴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过了潼关,天居然晴了起来。
可是晴得不对,太阳明亮得都刺人眼睛,真正是碧空千里,万里无云。
王晙说道:“陛下,此乃大吉之象。”
大军一出,粮草来自青海,这就是开耕青年海的好处。从凉州到松州,一共开耕了近十万顷屯田。加原来一些耕地,使陇右成为唐朝的另一个大粮仓。但有种种弊端,运输的不便,只能自己消耗。就是运到西域,运费也十分高昂的,但从青海运向西域,成本必然比从关中运向西域低得多。养活十几万大军不大可能的,但提供几万军队的粮草供给,问题并不大。
武器与其他的物资,必须从关中运向西域,象前一段时间那样,大雨下个不停,也没有办法运输了。
王晙则是正宗军务监的产物。
此人是官宦世家出身,祖父官至岷州刺史,父亲王行果为长安尉,本人少年好学,为人豪放。咸亨三年中明经第,调清苑尉。一直没有升迁,后来朝廷设立了军务监后,去年将官印一丢,投奔军务监了。在唐朝不算奇怪的,唐朝的生不是宋明的生,大多数生仰慕班投笔从戎,再弱的生也时常腰里挂着一把佩剑,酒喝多了,会舞着剑一个酒疯,王晙的举动再寻常不过。
因为缺少将领,刘仁轨、裴行俭以及其他一些诸将,平时皆抽一些空,教导这批学生。包括李威在内,都时不时前来授课。看到了王晙,岁数不到三十,相貌雄壮,气度威严,心中皆是十分欢喜。平时也有意无意地悉心教导,此次李威出征,顺便将此人带了过来。
除了王晙外,还有一个张仁愿,两次科举没有成功,于是今年改考武举。其人有文武才,立即脱颖而出,让裴行俭从诸多学生中选了出来,推荐给了李威。
但是将才或者李威所需的帅才,皆不好说,将这两人带出来,算是磨练。毕竟没有过战场,缺少了实战经验。也许在课常夸夸其谈,到了实战时,却能成为赵括马谡之流。
另外还有其他几人,都是军务监中的佼佼者,作为重点对象带过来培养的。
李威看了看四下,太阳烈,泥泞的道路只是两三天就晒干了。一些高处田地里的积水也蒸了,但前段时间雨下得大,低洼的地方,还汪着积水。庄稼一个个倒在泥泞中,枯萎起来。
叹了一口气,说道:“太阳出来了是好事,就怕大涝过后又是大旱,那么关中情形不敢想像了。”
那样的话,不仅是夏收了汤,秋收也没有指望了。
李威的担心很快成了现实。
关中受了重灾,没有敢耽搁,一路急行,到了青海,太阳一直火辣辣地照着,有的地方连地都晒得开起了龟裂。关中罕见的大灾害到来。就连广通渠的渠水,都因为百姓不停地引水灌溉,渐渐干涸,影响了船舶的航行。
虽然朝廷做了许多应急的措施,各地的粮食援援不断地运向关中,甚至不惜将青海陇右的粮食,用马车一车车的拉到关中来,关中的粮价依然是一天一个价,终于冲破每斗米的大关。
军队一路西行,都能看到许多百姓逃荒逃到青海去。
这也是给李治封禅打了一个大脸。
李威没有管,造成这情况有多种原因的。关中乃是中华文明的摇蓝,但为了孕育这是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度的开,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唐朝时,过了渭水,已经有许多地区出现了黄土化。
汉唐的京畿要地,为了拱卫京畿的安全,又不断地采用了一些政策,使关中人口密集,再次加重了这方土地的负担。
自灵武到河套,让于游牧民族放牧,对环境破坏更恶劣。
地形西有六盘山、小积山,南有秦岭,东有吕梁山,北有陕北高原,地势险恶,然而仅有一个渭水流域的河运向外沟通,运输不便。因此一遇到灾害,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记得不大清楚了,后来的李自成起义,似乎也是自关中大旱灾造成的。
但是不是百姓多,就能拱卫京城的安全?
解决这问题,降低人口密度,保护环境,驱逐游牧的游牧民族,才是真正的根本。然而那一项,都不是现在的李威敢动弹的。
可听到一个好消息。
闻听阿史那车簿之变,王方翼亲率大军急奔危城。
看到唐朝军队数量少,王方翼除了建碎叶城,也没有什么大的战役扬威立名,阿史那车薄轻视了。于是派了一支军队,来到伊丽河伊犁河狙击唐军。两军在伊丽河生了激战。
但阿史那车薄疏忽了士气,虽然他们人多,可西突厥人对唐朝一直很畏惧。再者,唐朝在西域实施的是羁縻政策,这一政策有很多的弊端,可也赢得了一些部族的支持。面对唐朝军队的强势进攻,激战一会后,军心涣散,大败而逃。是役,斩千余级。
反叛的突厥贵族不甘心遭到大败,只死了一千来士兵,损失不重。在阿史那车薄的煽动下,三姓咽面又率领十万余众加入叛军,联合起来,气势汹汹地扑向王方翼的军队。
王方翼将军队纠集,屯兵于热海吉尔吉斯斯坦塞克湖,严阵以待。这一战打得很辛苦,为了激烈士气,王方翼本人都身先士卒冲出入敌阵。胳膊肘儿被突厥人一支箭矢射中,鲜血立即迸了出来。王方翼抽出横刀斩断箭簇,也没包扎,仍然继续率军战斗。这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比如曹怀舜,还没有怎么溃败,他自己儿就开始拨马逃跑了,士兵怎么可能有信心作战?
唐军看到主帅如此勇敢,大声呼喝,士气也变得高涨起来,越战越勇,一举击溃了咽面的进攻。不久后,十万突厥叛军竟然被两万几千的安西军击败。
阿史那咽面一看此路不通,唐朝军队是少,但好象还象初唐朝的军队一样,不可战胜。再打下去,所有士气都没了。他决定改变策略,派了斥候联系安西军中的一些突厥将士。让他们倒戈,并且拿出重金,让他们乘着作战混乱的时候,接近王方翼,将王方翼捉拿。然而他遇到了一名唐军主帅不仅是勇敢,更是一员智将。
甚至打到这时候,阿史那咽面那根脚指头在动,王方翼都能算到了。早就防了他这一手,秘密派将士监视,接到消息后,出命令,召集各个主要将领进入大帐商议。将七十名通敌的突厥将领召到中军大帐,看人到齐了,立即派人拿下来,斩示众。消除了军中的不稳定因素后,正好刮了大风。唐军又在风,立即起进攻。马借风势,突然冲向突厥军的大营。本来一战已经士兵沮丧,看到风刮起大团大团飞扬的尘土,突厥叛军不知道有多少唐军冲了过来。
仓皇之间,包括阿史那咽面都开始逃命。仅是一击,斩七千余人。王方翼再次趁胜追击,派骑兵分道袭击逃散的叛军。其实作战时,想杀死杀死多少敌人,那是不可能的。扩大战果,就是追击,兵败如山倒,往往全歼敌人,正是因为敌人溃败,才导致的。这一追,杀敌无数,生擒阿史那车薄与阿史那咽面,以及大大小小的头目三百余人。
李威的唐军才到河州,就听到西域平定的消息。
听到邸报后,从北方赶来会合的郭元振问道:“陛下,我们还要不要去青海?”
到青海是召集诸军平定西突厥暴乱的,可是西突厥已经平定,再去没有多少意思了。
“为什么不去?”李威答道。
西突厥的暴乱,在李威眼中,从来没有将它放在心。民族的不同,各部的不齐心,铸就了危害不会太重。相反的,他对北方大漠里那个阿史那骨咄录,心中反而担忧。
但自己来到西域,仅是为了平叛?
看着远处青青的小麦,又说道:“没有想到,我又来到青海了。”
可是与前次来到青海情况是两样的。前次是太子,虽然有了名位,名位不显,什么事情也要请示朝廷后,才能做主。此次是皇帝亲征,本身就有军国大权。他想怎样做就可以怎么样做,不必请示某某,包括父母在内。
到了青海,无论是军方,或者是百姓,都是自己的声音。包括王方翼在内,对自己好感,肯定比对父母亲更抱有好感。
青海,好大海啊,这海一阔,就任自己游了。好高的天啊,这天一高,就任由自己飞了。而且只要自己一直在西域,就可以遥控青海甘凉,这可是十几万的军队,人身安全就有了保障。
这想法有些杞人忧天,武则天并没有动杀心。可李威对这个母亲,却一直不大放心。手中有了军队,有了名位,等于什么都有了。比如起兵,他起兵与后世徐敬业出兵性质是两样的。
况且他有了这个皇帝名义,又何必用起兵这个词?
到了河州,黑齿常之与李谨行... -->>
过了潼关,天居然晴了起来。
可是晴得不对,太阳明亮得都刺人眼睛,真正是碧空千里,万里无云。
王晙说道:“陛下,此乃大吉之象。”
大军一出,粮草来自青海,这就是开耕青年海的好处。从凉州到松州,一共开耕了近十万顷屯田。加原来一些耕地,使陇右成为唐朝的另一个大粮仓。但有种种弊端,运输的不便,只能自己消耗。就是运到西域,运费也十分高昂的,但从青海运向西域,成本必然比从关中运向西域低得多。养活十几万大军不大可能的,但提供几万军队的粮草供给,问题并不大。
武器与其他的物资,必须从关中运向西域,象前一段时间那样,大雨下个不停,也没有办法运输了。
王晙则是正宗军务监的产物。
此人是官宦世家出身,祖父官至岷州刺史,父亲王行果为长安尉,本人少年好学,为人豪放。咸亨三年中明经第,调清苑尉。一直没有升迁,后来朝廷设立了军务监后,去年将官印一丢,投奔军务监了。在唐朝不算奇怪的,唐朝的生不是宋明的生,大多数生仰慕班投笔从戎,再弱的生也时常腰里挂着一把佩剑,酒喝多了,会舞着剑一个酒疯,王晙的举动再寻常不过。
因为缺少将领,刘仁轨、裴行俭以及其他一些诸将,平时皆抽一些空,教导这批学生。包括李威在内,都时不时前来授课。看到了王晙,岁数不到三十,相貌雄壮,气度威严,心中皆是十分欢喜。平时也有意无意地悉心教导,此次李威出征,顺便将此人带了过来。
除了王晙外,还有一个张仁愿,两次科举没有成功,于是今年改考武举。其人有文武才,立即脱颖而出,让裴行俭从诸多学生中选了出来,推荐给了李威。
但是将才或者李威所需的帅才,皆不好说,将这两人带出来,算是磨练。毕竟没有过战场,缺少了实战经验。也许在课常夸夸其谈,到了实战时,却能成为赵括马谡之流。
另外还有其他几人,都是军务监中的佼佼者,作为重点对象带过来培养的。
李威看了看四下,太阳烈,泥泞的道路只是两三天就晒干了。一些高处田地里的积水也蒸了,但前段时间雨下得大,低洼的地方,还汪着积水。庄稼一个个倒在泥泞中,枯萎起来。
叹了一口气,说道:“太阳出来了是好事,就怕大涝过后又是大旱,那么关中情形不敢想像了。”
那样的话,不仅是夏收了汤,秋收也没有指望了。
李威的担心很快成了现实。
关中受了重灾,没有敢耽搁,一路急行,到了青海,太阳一直火辣辣地照着,有的地方连地都晒得开起了龟裂。关中罕见的大灾害到来。就连广通渠的渠水,都因为百姓不停地引水灌溉,渐渐干涸,影响了船舶的航行。
虽然朝廷做了许多应急的措施,各地的粮食援援不断地运向关中,甚至不惜将青海陇右的粮食,用马车一车车的拉到关中来,关中的粮价依然是一天一个价,终于冲破每斗米的大关。
军队一路西行,都能看到许多百姓逃荒逃到青海去。
这也是给李治封禅打了一个大脸。
李威没有管,造成这情况有多种原因的。关中乃是中华文明的摇蓝,但为了孕育这是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度的开,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唐朝时,过了渭水,已经有许多地区出现了黄土化。
汉唐的京畿要地,为了拱卫京畿的安全,又不断地采用了一些政策,使关中人口密集,再次加重了这方土地的负担。
自灵武到河套,让于游牧民族放牧,对环境破坏更恶劣。
地形西有六盘山、小积山,南有秦岭,东有吕梁山,北有陕北高原,地势险恶,然而仅有一个渭水流域的河运向外沟通,运输不便。因此一遇到灾害,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记得不大清楚了,后来的李自成起义,似乎也是自关中大旱灾造成的。
但是不是百姓多,就能拱卫京城的安全?
解决这问题,降低人口密度,保护环境,驱逐游牧的游牧民族,才是真正的根本。然而那一项,都不是现在的李威敢动弹的。
可听到一个好消息。
闻听阿史那车簿之变,王方翼亲率大军急奔危城。
看到唐朝军队数量少,王方翼除了建碎叶城,也没有什么大的战役扬威立名,阿史那车薄轻视了。于是派了一支军队,来到伊丽河伊犁河狙击唐军。两军在伊丽河生了激战。
但阿史那车薄疏忽了士气,虽然他们人多,可西突厥人对唐朝一直很畏惧。再者,唐朝在西域实施的是羁縻政策,这一政策有很多的弊端,可也赢得了一些部族的支持。面对唐朝军队的强势进攻,激战一会后,军心涣散,大败而逃。是役,斩千余级。
反叛的突厥贵族不甘心遭到大败,只死了一千来士兵,损失不重。在阿史那车薄的煽动下,三姓咽面又率领十万余众加入叛军,联合起来,气势汹汹地扑向王方翼的军队。
王方翼将军队纠集,屯兵于热海吉尔吉斯斯坦塞克湖,严阵以待。这一战打得很辛苦,为了激烈士气,王方翼本人都身先士卒冲出入敌阵。胳膊肘儿被突厥人一支箭矢射中,鲜血立即迸了出来。王方翼抽出横刀斩断箭簇,也没包扎,仍然继续率军战斗。这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比如曹怀舜,还没有怎么溃败,他自己儿就开始拨马逃跑了,士兵怎么可能有信心作战?
唐军看到主帅如此勇敢,大声呼喝,士气也变得高涨起来,越战越勇,一举击溃了咽面的进攻。不久后,十万突厥叛军竟然被两万几千的安西军击败。
阿史那咽面一看此路不通,唐朝军队是少,但好象还象初唐朝的军队一样,不可战胜。再打下去,所有士气都没了。他决定改变策略,派了斥候联系安西军中的一些突厥将士。让他们倒戈,并且拿出重金,让他们乘着作战混乱的时候,接近王方翼,将王方翼捉拿。然而他遇到了一名唐军主帅不仅是勇敢,更是一员智将。
甚至打到这时候,阿史那咽面那根脚指头在动,王方翼都能算到了。早就防了他这一手,秘密派将士监视,接到消息后,出命令,召集各个主要将领进入大帐商议。将七十名通敌的突厥将领召到中军大帐,看人到齐了,立即派人拿下来,斩示众。消除了军中的不稳定因素后,正好刮了大风。唐军又在风,立即起进攻。马借风势,突然冲向突厥军的大营。本来一战已经士兵沮丧,看到风刮起大团大团飞扬的尘土,突厥叛军不知道有多少唐军冲了过来。
仓皇之间,包括阿史那咽面都开始逃命。仅是一击,斩七千余人。王方翼再次趁胜追击,派骑兵分道袭击逃散的叛军。其实作战时,想杀死杀死多少敌人,那是不可能的。扩大战果,就是追击,兵败如山倒,往往全歼敌人,正是因为敌人溃败,才导致的。这一追,杀敌无数,生擒阿史那车薄与阿史那咽面,以及大大小小的头目三百余人。
李威的唐军才到河州,就听到西域平定的消息。
听到邸报后,从北方赶来会合的郭元振问道:“陛下,我们还要不要去青海?”
到青海是召集诸军平定西突厥暴乱的,可是西突厥已经平定,再去没有多少意思了。
“为什么不去?”李威答道。
西突厥的暴乱,在李威眼中,从来没有将它放在心。民族的不同,各部的不齐心,铸就了危害不会太重。相反的,他对北方大漠里那个阿史那骨咄录,心中反而担忧。
但自己来到西域,仅是为了平叛?
看着远处青青的小麦,又说道:“没有想到,我又来到青海了。”
可是与前次来到青海情况是两样的。前次是太子,虽然有了名位,名位不显,什么事情也要请示朝廷后,才能做主。此次是皇帝亲征,本身就有军国大权。他想怎样做就可以怎么样做,不必请示某某,包括父母在内。
到了青海,无论是军方,或者是百姓,都是自己的声音。包括王方翼在内,对自己好感,肯定比对父母亲更抱有好感。
青海,好大海啊,这海一阔,就任自己游了。好高的天啊,这天一高,就任由自己飞了。而且只要自己一直在西域,就可以遥控青海甘凉,这可是十几万的军队,人身安全就有了保障。
这想法有些杞人忧天,武则天并没有动杀心。可李威对这个母亲,却一直不大放心。手中有了军队,有了名位,等于什么都有了。比如起兵,他起兵与后世徐敬业出兵性质是两样的。
况且他有了这个皇帝名义,又何必用起兵这个词?
到了河州,黑齿常之与李谨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