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众神聊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我们心中,如果说学会“借”神通是“而立”,那么将世界“定”心中就是“不惑”了。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不论他们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离我们而去,是否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我们要求过高,是否因为某些不能说的理由而不再关爱我们,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伤害过我们,我们能选择的,都只有一件事:如何对待他们。我们可以选择像刘帅一样对抗自己的父亲,也可以像周源一样对父母百依百顺,也可以选择像李宇飞一样把父母当做兄弟姐妹,但不论任何选择,最终我们的选择而造成的结果,仍是我们来承受。
同样在爱情上,我们可能遇到像刘帅与小文一样的一见钟情,也可能像阿哲与小叶一样互相爱慕却偶尔吵嘴,也可能像王诗明与貔貅一样“门当户对”,也可能像小云对杰楠一样有所爱慕却有所保留,也可能像小红与乐乐一样虽然百般谋划却又意料之外,这些爱情可能都如同量子态一样“不确定”,但当某个人出现的时候,我们看着对面那个人,就如同观察者开始观察量子一样,心中的那团对爱情的不确定,却因为看着对面那个人,而变得确定——不论我们未来的爱情有多么“不确定”,但是我们在几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年的爱情,它们都会变得非常“确定”,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看好”眼前的爱情,把它的“不确定”,变成“确定”。
我们的身体时刻在变,我们的意识也时刻在变,我们的灵魂自然也时刻在变,但我们几乎很少会怀疑因为这种“变”,而“我不是我”了。
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理由来指导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选择相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者相信“如梦幻泡影”,或者相信“特修斯之船”,或者相信我们活在“缸中之脑”里,或者相信意识与灵魂通过量子力学而产生联系,甚至相信整个互联网和宇宙是有意识的,但不论我们相信哪个,都有一个底线:不要因为极端的欲望,而失去本心。
失去本心的追求极乐,换来的恐怕不是净土,而是一片沙土,片瓦不存的沙土。
所以在本书中,我既没有对科学的极端崇拜,也没有对神学的无限褒扬,既没有对变化的赞颂,也没有对传统的痴迷,存在即合理,这里每一样都有它的道理,而这每一样道理都可以自圆其说,关键就是,我们还能不能用“我”们的本心,认认真真的去判断它们,“借”它们的神通一用,而不是迷
失在它们之中,无法自拔。
迷信迷信,迷字当先,而迷的根本,恰在于失去本心。
因此,本书虽然用了一些神鬼故事,虚实交替,以假乱真,但本书并不是一本宣扬怪力乱神、封建迷信之书,本书中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神的存在的目的,也不是真的为了证明人们传统意义上的那个“神”的存在,而是希望破除人们迷信中的那个“神”的想象。
本书中刘帅曾经说过一句《金刚经》里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说的是:告诉我们不要以相见佛,空掉我们执著以相、声音去寻佛的心。世间的一切皆是生生灭灭的、暂起幻有的流动的虚相,缘起缘灭的。不能以相见如来。我们每个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修回本来面目才是正道。愿受益。
周源在书中质问假文殊的那个《维摩诘经》里的故事,维摩诘骂佛的一个弟子的理由与上面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质问这个弟子,你扪心自问,你修行佛,难道没有存一点修行天眼通之类神通的心思吗?你存了这些修行神通的心思而修佛,心思哪里会纯净?这个弟子羞愧无比,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便是以色求如来,以音求如来,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了。当然这么说有些重了,但是佛祖的弟子因此而羞愧,可见他的弟子也在思考神通与自己所修的“本来面目”之间的关系。
相反,所谓迷信的迷,重点迷的就是这些神通:人们追求神,不是因为神更高贵(假如),而是因为神有比自己更强的力量,能力等,而当人某一天比神更厉害的能力呢?——看看今天很多小说就知道了,给神找个作恶的理由,然后行“灭神”之实呗!这和易平指想象里与浩宁等四个假人对打,还非得想象对方要害自己,自己不得已出手的“杰克苏”心态有何区别呢?
所以,在本书中,“三神佯谬”就是用来破迷而用的——
坦白的说,本书中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是非常容易被某些邪教拿去迷惑一些人的:神秘的量子力学容易与灵魂相关,灵魂又与信仰相关,信仰又是与神有关,同时再加上有一部分“科学理论”支撑之下的宏观地球级别的自主意识,以及整个宇宙级别的自主意识,同时又有宏观粒子这一套“类科幻”作支撑,物理的稳定岛理论做“背书”,与意识相连的潘多拉金属的创造可能性……这一套理论体系说完之后,有某个人号称自己能够是某种存在的相关者,比如释迦牟尼的小舅子,再骗一些人,这套逻辑还是挺能唬人的。
而“三神佯谬”的目的,就在于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来构建一套可能有神的体系和世界观之后,却破了信仰创建者与信仰之后成神的关系:一个野心者越希望通过创立邪教,而让人们为他的私欲而奉献信仰,这个信仰成神之后,与他的矛盾也会越大。——换句话说,我们不关心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神,我们只关心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为了私欲,通过蛊惑众生,而让自己成神。“三神佯谬”,就是针对这种“欲望假神”的。
故而,迷信迷信,重点不是信不信,而是能不能破“迷”,能不能“见自己”。
不得不承认,这部书题材小众,所说故事也不主流,所探讨的话题甚至有些“矫情”:在今天大家都为了房价,二胎,工资,财富自由,一夜暴富,勾心斗角而不断修炼的时候,却有这么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来讨论什么“本心”,说什么“见自己”?
有特么什么用?
这本书自然没有那么多用,我也从来没有狂妄到,自己所说的话能对其他人而言,如同机场书店里的成功学一样“有用”。
我写这本书,只为把我过去的想象与思考记录下来,并且与看到这里的你,一起分享。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她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我觉得她的比喻很妙,我不知道看到这本书的你是谁,我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更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看到这本书的,但无论如何,我都非常欢迎你进入《众神聊斋》这扇大门,我们一起从众神的世界里,见自己。
所以,我要对一直看到这里的你说:
你好,欢迎你来《众神聊斋》,我是浩宁,而你是谁呢?
在我们心中,如果说学会“借”神通是“而立”,那么将世界“定”心中就是“不惑”了。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不论他们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离我们而去,是否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我们要求过高,是否因为某些不能说的理由而不再关爱我们,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伤害过我们,我们能选择的,都只有一件事:如何对待他们。我们可以选择像刘帅一样对抗自己的父亲,也可以像周源一样对父母百依百顺,也可以选择像李宇飞一样把父母当做兄弟姐妹,但不论任何选择,最终我们的选择而造成的结果,仍是我们来承受。
同样在爱情上,我们可能遇到像刘帅与小文一样的一见钟情,也可能像阿哲与小叶一样互相爱慕却偶尔吵嘴,也可能像王诗明与貔貅一样“门当户对”,也可能像小云对杰楠一样有所爱慕却有所保留,也可能像小红与乐乐一样虽然百般谋划却又意料之外,这些爱情可能都如同量子态一样“不确定”,但当某个人出现的时候,我们看着对面那个人,就如同观察者开始观察量子一样,心中的那团对爱情的不确定,却因为看着对面那个人,而变得确定——不论我们未来的爱情有多么“不确定”,但是我们在几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年的爱情,它们都会变得非常“确定”,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看好”眼前的爱情,把它的“不确定”,变成“确定”。
我们的身体时刻在变,我们的意识也时刻在变,我们的灵魂自然也时刻在变,但我们几乎很少会怀疑因为这种“变”,而“我不是我”了。
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理由来指导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选择相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者相信“如梦幻泡影”,或者相信“特修斯之船”,或者相信我们活在“缸中之脑”里,或者相信意识与灵魂通过量子力学而产生联系,甚至相信整个互联网和宇宙是有意识的,但不论我们相信哪个,都有一个底线:不要因为极端的欲望,而失去本心。
失去本心的追求极乐,换来的恐怕不是净土,而是一片沙土,片瓦不存的沙土。
所以在本书中,我既没有对科学的极端崇拜,也没有对神学的无限褒扬,既没有对变化的赞颂,也没有对传统的痴迷,存在即合理,这里每一样都有它的道理,而这每一样道理都可以自圆其说,关键就是,我们还能不能用“我”们的本心,认认真真的去判断它们,“借”它们的神通一用,而不是迷
失在它们之中,无法自拔。
迷信迷信,迷字当先,而迷的根本,恰在于失去本心。
因此,本书虽然用了一些神鬼故事,虚实交替,以假乱真,但本书并不是一本宣扬怪力乱神、封建迷信之书,本书中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神的存在的目的,也不是真的为了证明人们传统意义上的那个“神”的存在,而是希望破除人们迷信中的那个“神”的想象。
本书中刘帅曾经说过一句《金刚经》里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说的是:告诉我们不要以相见佛,空掉我们执著以相、声音去寻佛的心。世间的一切皆是生生灭灭的、暂起幻有的流动的虚相,缘起缘灭的。不能以相见如来。我们每个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修回本来面目才是正道。愿受益。
周源在书中质问假文殊的那个《维摩诘经》里的故事,维摩诘骂佛的一个弟子的理由与上面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质问这个弟子,你扪心自问,你修行佛,难道没有存一点修行天眼通之类神通的心思吗?你存了这些修行神通的心思而修佛,心思哪里会纯净?这个弟子羞愧无比,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便是以色求如来,以音求如来,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了。当然这么说有些重了,但是佛祖的弟子因此而羞愧,可见他的弟子也在思考神通与自己所修的“本来面目”之间的关系。
相反,所谓迷信的迷,重点迷的就是这些神通:人们追求神,不是因为神更高贵(假如),而是因为神有比自己更强的力量,能力等,而当人某一天比神更厉害的能力呢?——看看今天很多小说就知道了,给神找个作恶的理由,然后行“灭神”之实呗!这和易平指想象里与浩宁等四个假人对打,还非得想象对方要害自己,自己不得已出手的“杰克苏”心态有何区别呢?
所以,在本书中,“三神佯谬”就是用来破迷而用的——
坦白的说,本书中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是非常容易被某些邪教拿去迷惑一些人的:神秘的量子力学容易与灵魂相关,灵魂又与信仰相关,信仰又是与神有关,同时再加上有一部分“科学理论”支撑之下的宏观地球级别的自主意识,以及整个宇宙级别的自主意识,同时又有宏观粒子这一套“类科幻”作支撑,物理的稳定岛理论做“背书”,与意识相连的潘多拉金属的创造可能性……这一套理论体系说完之后,有某个人号称自己能够是某种存在的相关者,比如释迦牟尼的小舅子,再骗一些人,这套逻辑还是挺能唬人的。
而“三神佯谬”的目的,就在于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来构建一套可能有神的体系和世界观之后,却破了信仰创建者与信仰之后成神的关系:一个野心者越希望通过创立邪教,而让人们为他的私欲而奉献信仰,这个信仰成神之后,与他的矛盾也会越大。——换句话说,我们不关心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神,我们只关心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为了私欲,通过蛊惑众生,而让自己成神。“三神佯谬”,就是针对这种“欲望假神”的。
故而,迷信迷信,重点不是信不信,而是能不能破“迷”,能不能“见自己”。
不得不承认,这部书题材小众,所说故事也不主流,所探讨的话题甚至有些“矫情”:在今天大家都为了房价,二胎,工资,财富自由,一夜暴富,勾心斗角而不断修炼的时候,却有这么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来讨论什么“本心”,说什么“见自己”?
有特么什么用?
这本书自然没有那么多用,我也从来没有狂妄到,自己所说的话能对其他人而言,如同机场书店里的成功学一样“有用”。
我写这本书,只为把我过去的想象与思考记录下来,并且与看到这里的你,一起分享。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她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我觉得她的比喻很妙,我不知道看到这本书的你是谁,我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更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看到这本书的,但无论如何,我都非常欢迎你进入《众神聊斋》这扇大门,我们一起从众神的世界里,见自己。
所以,我要对一直看到这里的你说:
你好,欢迎你来《众神聊斋》,我是浩宁,而你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