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
淘宝小说网 www.tbxs.net,扶桑镜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时齐昭因为意见过于激烈而被视为老中水野的治政盟友,也在弘化元年被强制退隐将家主之位交给儿子。
家庆和齐昭再也见不到面,远香近臭,时间长了,家庆对齐昭的印象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到了弘化四年(1847年),一桥家两位家主先后暴毙,公方样家庆愕然发现德川主家和御三家、御三卿等重要分家凋零的不成样子,只有水户德川一枝独秀。
家庆自己亲生的孩子相当多,但这时十二个儿子居然只剩下了家祥一根独苗,而且家祥自幼就身体不好,选来选去他只能让齐昭的七子继承了一桥家,并特赐名前为“庆喜”。
到了这个地步,什么个人恩怨都不重要了,德川本家和重要分家里只有水户人丁茂盛,所以需要加以扶持以防万一——而且庆喜聪明伶俐、言辞也讨喜,相信在自己身边长大后会和他那个讨厌的老爹大有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万一遇到大事那齐昭重新参与幕政看来是必不可免的了,公方样家庆在日常也流露出这个意思,所以这次风说书商议才有人提出让齐昭参与。
但事到临头,家庆又有些后悔了,别人不知道但他自身清楚,自己六十岁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可小自己七岁的齐昭听说依然精力充沛,那他参与幕政后如果又搞出胆大妄为的事情来,自己未必能压的住,所以他才对老中首席阿部说出了“有了齐昭,那大政就不要我操心了吧”。
一向善解人意的阿部果然没有纠缠,但公方样家庆回头却有些后悔,于是他就把大目付堀利坚唤来,想再听听心腹的意见。
如今大目付有深谷盛房、堀利坚、池田长溥三人,其中堀利坚最得家庆的信任,不为别的,堀利坚曾经作为大坂町奉行一日内讨灭过大盐平八郎之乱,称的上是“有为之臣”——其实堀利坚在当时颇为狼狈,但家庆不知道啊。
拜见后,堀利坚详详细细地诉说了目前风说书议论的情况,认为现在需要强有力的人站出来推进决策。其实老中阿部等人已经有了决断,准备整顿军备和刷新幕政,但如
果老中们冲在前面就没有腾挪的空间——自古革新必有弊病,动则得咎,恐怕日后的舆论会归罪于幕府中枢。
公方样虽然高高在上,但实际上是孤家寡人,谁也不能相信,所以家庆很少给出明确意见,但这次他不得不发话了:
“奏章中提到齐昭,可其人行事激烈,恐怕江户自此多事矣。”
堀利坚听公方样的语气中对齐昭的态度有所缓和,只是还有一些担心,于是他劝谏道:
“传闻水户权中纳言于往时大有不同,据说所言颇为老成持重。”
只有江川坦庵先生这样的老实人才觉得在讨论时发表意见有用,其实老中、若年寄和大目付等人早就私下交换过无数次意见,在奏请让齐昭参与风说书讨论之前,这些人还专门上门问过齐昭的革新举措以免事情不在掌控之中。
因此,堀利坚把齐昭的意见和老中们要采取的措施跟公方样又详细解释了一番,之前老中阿部也介绍过,家庆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比较吻合,没发现什么疏漏。
但他还是担心齐昭不受控,因此又转弯抹角地询问堀利坚的看法。
大目付堀利坚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他也不敢保证齐昭不出状况,所以他从另外的角度劝说家庆:
“凡事宜早不宜迟。”
堀利坚仔细跟齐昭讲解,如果米人真的大举来犯,根据今年得到的情报,恐怕不能像以往那样“善了”——意思就是过去可以拖延,但现在西洋诸国船坚炮利,恐怕拖不下去了。
所以整顿军备、刷新幕政必不可免。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作风强硬的齐昭无疑是最好的人选,既可以凭借御三家的身份和以往的威望压制物议,又可以替幕府受过背锅。
至于您担心的齐昭借此势力大增,这不是有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么,老中是在二万五千石领地以上二十万石以下的谱代大名中选拔,齐昭无论如何也做不了老中,水户武士也做不了幕臣更不能占据什么有力的役职,所以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而且,“凡事宜早不宜迟”,如果齐昭有什么野心还是让他提早暴露出来的好,您现在还在位,加上我们这些忠心耿耿地手下,早发现还能让他翻了天去——当然,堀利坚不敢说“您现在还在位,万一拖延下去您挂了就麻烦大了”这种话,他说的是“圣主在朝群小辟易”。
但家庆做了公方样十几年征夷大将军,自然能领会到这层意思,他觉得言之有理,儿子家祥身体不好是指望不上了,自己也六十了,与其等到儿子上位时齐昭跳出来指手划脚,还不如在自己任上就将此事解决掉。
但家庆还是没有公开表态,他准备再好好与御侧御用人为首的身边体己人再商量一下,但他以“一贯奉公”的名义赐给了大目付堀利坚一把名刀,其中的倾向自然不问可知。
其实,幕府上下对这次整顿军备和刷新吏治早就达成了共识,将军侧用、老中、若年寄、大目付等人和齐昭早就勾连好了,就等着公方样家庆点头。
果然,第二天侧用人就亲自通知首席老中阿部侍从,齐昭参与评定这事准了,赶紧动手。
和历六月中旬(西洋历七月底)长崎将两封风说书送到了江户,和历六月下旬(西洋历8月上旬)齐昭获准参与了评定会,期间只经过了十几天的时间,看起来和幕府往常拖沓的作风大不相同,但实际上,幕府经过这几年的兰学大发展和对西洋诸国的了解不断加深,各方早就密集勾连,立场也趋近一致,这两封风说书不过是在临门之处推了一把而已。
齐昭参与风说书评定会后,果然不负众望,在整顿军备、刷新幕政上都提出了鲜明的建议,在此建议上老中们迅速拿出方案,公方样家庆也欣然批准,之后老中、若年寄、大目付和齐昭等人各有所得,一时之间幕府上下人人欢喜,对此大加颂扬,但之前忽略了时局的坦庵先生和刚回江户没几个月的小栗忠顺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役职倒没什么变化,但手里的权利被收回了不少,职权范围大大缩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小栗在与坦庵先生、大久保利济密谈时说得牢骚话,当时被就坦庵先生辞言令色地呵斥了。
这时齐昭因为意见过于激烈而被视为老中水野的治政盟友,也在弘化元年被强制退隐将家主之位交给儿子。
家庆和齐昭再也见不到面,远香近臭,时间长了,家庆对齐昭的印象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到了弘化四年(1847年),一桥家两位家主先后暴毙,公方样家庆愕然发现德川主家和御三家、御三卿等重要分家凋零的不成样子,只有水户德川一枝独秀。
家庆自己亲生的孩子相当多,但这时十二个儿子居然只剩下了家祥一根独苗,而且家祥自幼就身体不好,选来选去他只能让齐昭的七子继承了一桥家,并特赐名前为“庆喜”。
到了这个地步,什么个人恩怨都不重要了,德川本家和重要分家里只有水户人丁茂盛,所以需要加以扶持以防万一——而且庆喜聪明伶俐、言辞也讨喜,相信在自己身边长大后会和他那个讨厌的老爹大有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万一遇到大事那齐昭重新参与幕政看来是必不可免的了,公方样家庆在日常也流露出这个意思,所以这次风说书商议才有人提出让齐昭参与。
但事到临头,家庆又有些后悔了,别人不知道但他自身清楚,自己六十岁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可小自己七岁的齐昭听说依然精力充沛,那他参与幕政后如果又搞出胆大妄为的事情来,自己未必能压的住,所以他才对老中首席阿部说出了“有了齐昭,那大政就不要我操心了吧”。
一向善解人意的阿部果然没有纠缠,但公方样家庆回头却有些后悔,于是他就把大目付堀利坚唤来,想再听听心腹的意见。
如今大目付有深谷盛房、堀利坚、池田长溥三人,其中堀利坚最得家庆的信任,不为别的,堀利坚曾经作为大坂町奉行一日内讨灭过大盐平八郎之乱,称的上是“有为之臣”——其实堀利坚在当时颇为狼狈,但家庆不知道啊。
拜见后,堀利坚详详细细地诉说了目前风说书议论的情况,认为现在需要强有力的人站出来推进决策。其实老中阿部等人已经有了决断,准备整顿军备和刷新幕政,但如
果老中们冲在前面就没有腾挪的空间——自古革新必有弊病,动则得咎,恐怕日后的舆论会归罪于幕府中枢。
公方样虽然高高在上,但实际上是孤家寡人,谁也不能相信,所以家庆很少给出明确意见,但这次他不得不发话了:
“奏章中提到齐昭,可其人行事激烈,恐怕江户自此多事矣。”
堀利坚听公方样的语气中对齐昭的态度有所缓和,只是还有一些担心,于是他劝谏道:
“传闻水户权中纳言于往时大有不同,据说所言颇为老成持重。”
只有江川坦庵先生这样的老实人才觉得在讨论时发表意见有用,其实老中、若年寄和大目付等人早就私下交换过无数次意见,在奏请让齐昭参与风说书讨论之前,这些人还专门上门问过齐昭的革新举措以免事情不在掌控之中。
因此,堀利坚把齐昭的意见和老中们要采取的措施跟公方样又详细解释了一番,之前老中阿部也介绍过,家庆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比较吻合,没发现什么疏漏。
但他还是担心齐昭不受控,因此又转弯抹角地询问堀利坚的看法。
大目付堀利坚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他也不敢保证齐昭不出状况,所以他从另外的角度劝说家庆:
“凡事宜早不宜迟。”
堀利坚仔细跟齐昭讲解,如果米人真的大举来犯,根据今年得到的情报,恐怕不能像以往那样“善了”——意思就是过去可以拖延,但现在西洋诸国船坚炮利,恐怕拖不下去了。
所以整顿军备、刷新幕政必不可免。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作风强硬的齐昭无疑是最好的人选,既可以凭借御三家的身份和以往的威望压制物议,又可以替幕府受过背锅。
至于您担心的齐昭借此势力大增,这不是有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么,老中是在二万五千石领地以上二十万石以下的谱代大名中选拔,齐昭无论如何也做不了老中,水户武士也做不了幕臣更不能占据什么有力的役职,所以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而且,“凡事宜早不宜迟”,如果齐昭有什么野心还是让他提早暴露出来的好,您现在还在位,加上我们这些忠心耿耿地手下,早发现还能让他翻了天去——当然,堀利坚不敢说“您现在还在位,万一拖延下去您挂了就麻烦大了”这种话,他说的是“圣主在朝群小辟易”。
但家庆做了公方样十几年征夷大将军,自然能领会到这层意思,他觉得言之有理,儿子家祥身体不好是指望不上了,自己也六十了,与其等到儿子上位时齐昭跳出来指手划脚,还不如在自己任上就将此事解决掉。
但家庆还是没有公开表态,他准备再好好与御侧御用人为首的身边体己人再商量一下,但他以“一贯奉公”的名义赐给了大目付堀利坚一把名刀,其中的倾向自然不问可知。
其实,幕府上下对这次整顿军备和刷新吏治早就达成了共识,将军侧用、老中、若年寄、大目付等人和齐昭早就勾连好了,就等着公方样家庆点头。
果然,第二天侧用人就亲自通知首席老中阿部侍从,齐昭参与评定这事准了,赶紧动手。
和历六月中旬(西洋历七月底)长崎将两封风说书送到了江户,和历六月下旬(西洋历8月上旬)齐昭获准参与了评定会,期间只经过了十几天的时间,看起来和幕府往常拖沓的作风大不相同,但实际上,幕府经过这几年的兰学大发展和对西洋诸国的了解不断加深,各方早就密集勾连,立场也趋近一致,这两封风说书不过是在临门之处推了一把而已。
齐昭参与风说书评定会后,果然不负众望,在整顿军备、刷新幕政上都提出了鲜明的建议,在此建议上老中们迅速拿出方案,公方样家庆也欣然批准,之后老中、若年寄、大目付和齐昭等人各有所得,一时之间幕府上下人人欢喜,对此大加颂扬,但之前忽略了时局的坦庵先生和刚回江户没几个月的小栗忠顺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役职倒没什么变化,但手里的权利被收回了不少,职权范围大大缩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小栗在与坦庵先生、大久保利济密谈时说得牢骚话,当时被就坦庵先生辞言令色地呵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