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扬锋汉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建康城,城周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长江、北临玄武。
四周遍布小城,北有白石垒(白下)、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地据形胜,守卫坚固。
城中户籍超过十万,商业繁华、人兴物富、繁华鼎盛,宣阳门至朱雀门五里御道两侧布满官署府寺,里巷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加上流动人口超过百万,是晋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身处京城,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在坊间流传,前段时日热议的琅琊王嫁女的话题渐被开科取士所取代。
朝廷在去年就诏告天下,引用刘裕所奏《八项事宜疏》中第六项,举才策试,天下读书人凡有意参加科举皆可前往祠部登录参试,考试的内容参照雍州试点,亦分为明经、策论和杂文三项。
襄阳科举开不论出身、唯才是举的先河,有八千多人前去应试,最终取中进士科六十人,举人科七百人,虽然取中者不足十分之一,但取中之人多是寒庶子弟,这些人得以踏入仕途,真正意义上“学而优则仕”。
为了显示与襄阳科举不同,刘穆之、袁湛、孔靖等人商议后建议朝廷取士不分进士科和举人科,从表面看对寒庶学子更为有利。
前年襄阳科举参试的人数超过八千,刘穆之等人预估前来建康参试的试子人数会超过万人,结果截至六月十日报名终止,统计的参试人数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二人,近乎襄阳科举的两倍人数。
参试的人来自天南海北,除了晋人外,还有魏国、北燕、西秦、西凉、北凉、高句丽、百济、林邑的试子不远万里前来建康应试。
襄阳科举落第的试子中有二千余人来到建康,他们经过一次科举,对考试的流程和内容熟悉,经过一年多的苦读,多数人信心满满能够被取中。
商情司将试子前往建康参试的消息报给杨安玄,杨安玄思之再三,与郭高、孔鲜等人商议后决定,对于前往建康应试的试子予以放行。
这些参加过科举的试子在建康城颇受欢迎,成为诸多试子争先结交的对象,试子们都希望能从他们嘴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应试的经验,增加自己的胜算。
而随同严松一同前来建康为官的取中试子,更是炙手可热,世家相邀宴请的帖子有如雪片般飞来。
此次朝廷开科取才,参试的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大小门阀家的子弟,光王、谢两家前来参试的试子就超过百人。
王谢虽然是晋朝顶级门阀,但族中弟子众多,嫡枝或许能够被举荐为官,毕竟是少数,多数旁枝、庶子就算有才华也只能成为佐吏或者在家族中管事。
晋代官学基本废除,开馆授学的私学也寥寥可数,而门阀世家多有自家私学,这些世家子弟从小能够在族学中读书识字,客观地说能学到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不是世族子弟便是家族从前是世家的落魄寒门。
在九品中正制选才、“论族姓阀阅”的情况下,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照顾,寒门子弟即便满腹才华,入仕的机会也少得可怜。
像汝南袁氏,与杨家同为东汉的两大门阀,号称“门生故吏遍天下”,一旦破败,族中读书的儿郎渐少,入仕的机会几无,若无杨安玄相助,家族最终会泯为成普通姓氏。
刘裕出身寒门,掌权后重用刘穆之、徐羡之等寒门出身的重臣,向门阀世家表露有意打破门阀垄断仕途的意向。
随着杨安玄在襄阳科举取士,九品中正制的壁垒已被撕出一个大口子,刘裕以朝廷的名义施行科举,可以预见九品中正制在不久将被终结。
门阀世家当然不愿坐看仕途被寒门抢占,既然朝廷大开方便之门,选材不论出身,那些庶子、旁枝都不妨借此良机踏入仕途,相信有家族相助,这些子弟的仕途会远胜过寒门之人。
孔靖被刘裕授命主持开科取士一事,心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疏忽。襄阳曾经举办过科举,孔靖写信向襄阳学宫的郭高、王志等人请教,又提笔给回归曲阜的堂弟孔懿写信探讨,结合严松等人的亲身经历,拟定出朝廷开科取士的章程。
考试场所定在国子监和太学,孔靖请来国子监祭酒应洪和太学祭酒戴敦,与他们商量阅卷以及保密等事。
两人皆出身世家,对开科取士的方式心中抵触,但知大势不可违,只得听命行事。
应洪苦着脸道:“国子监的学舍已经住满了前来应试的试子,以前两人一间的学舍挤进了八人,仍有人前来投宿。这一万... -->>
建康城,城周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长江、北临玄武。
四周遍布小城,北有白石垒(白下)、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地据形胜,守卫坚固。
城中户籍超过十万,商业繁华、人兴物富、繁华鼎盛,宣阳门至朱雀门五里御道两侧布满官署府寺,里巷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加上流动人口超过百万,是晋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身处京城,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在坊间流传,前段时日热议的琅琊王嫁女的话题渐被开科取士所取代。
朝廷在去年就诏告天下,引用刘裕所奏《八项事宜疏》中第六项,举才策试,天下读书人凡有意参加科举皆可前往祠部登录参试,考试的内容参照雍州试点,亦分为明经、策论和杂文三项。
襄阳科举开不论出身、唯才是举的先河,有八千多人前去应试,最终取中进士科六十人,举人科七百人,虽然取中者不足十分之一,但取中之人多是寒庶子弟,这些人得以踏入仕途,真正意义上“学而优则仕”。
为了显示与襄阳科举不同,刘穆之、袁湛、孔靖等人商议后建议朝廷取士不分进士科和举人科,从表面看对寒庶学子更为有利。
前年襄阳科举参试的人数超过八千,刘穆之等人预估前来建康参试的试子人数会超过万人,结果截至六月十日报名终止,统计的参试人数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二人,近乎襄阳科举的两倍人数。
参试的人来自天南海北,除了晋人外,还有魏国、北燕、西秦、西凉、北凉、高句丽、百济、林邑的试子不远万里前来建康应试。
襄阳科举落第的试子中有二千余人来到建康,他们经过一次科举,对考试的流程和内容熟悉,经过一年多的苦读,多数人信心满满能够被取中。
商情司将试子前往建康参试的消息报给杨安玄,杨安玄思之再三,与郭高、孔鲜等人商议后决定,对于前往建康应试的试子予以放行。
这些参加过科举的试子在建康城颇受欢迎,成为诸多试子争先结交的对象,试子们都希望能从他们嘴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应试的经验,增加自己的胜算。
而随同严松一同前来建康为官的取中试子,更是炙手可热,世家相邀宴请的帖子有如雪片般飞来。
此次朝廷开科取才,参试的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大小门阀家的子弟,光王、谢两家前来参试的试子就超过百人。
王谢虽然是晋朝顶级门阀,但族中弟子众多,嫡枝或许能够被举荐为官,毕竟是少数,多数旁枝、庶子就算有才华也只能成为佐吏或者在家族中管事。
晋代官学基本废除,开馆授学的私学也寥寥可数,而门阀世家多有自家私学,这些世家子弟从小能够在族学中读书识字,客观地说能学到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不是世族子弟便是家族从前是世家的落魄寒门。
在九品中正制选才、“论族姓阀阅”的情况下,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照顾,寒门子弟即便满腹才华,入仕的机会也少得可怜。
像汝南袁氏,与杨家同为东汉的两大门阀,号称“门生故吏遍天下”,一旦破败,族中读书的儿郎渐少,入仕的机会几无,若无杨安玄相助,家族最终会泯为成普通姓氏。
刘裕出身寒门,掌权后重用刘穆之、徐羡之等寒门出身的重臣,向门阀世家表露有意打破门阀垄断仕途的意向。
随着杨安玄在襄阳科举取士,九品中正制的壁垒已被撕出一个大口子,刘裕以朝廷的名义施行科举,可以预见九品中正制在不久将被终结。
门阀世家当然不愿坐看仕途被寒门抢占,既然朝廷大开方便之门,选材不论出身,那些庶子、旁枝都不妨借此良机踏入仕途,相信有家族相助,这些子弟的仕途会远胜过寒门之人。
孔靖被刘裕授命主持开科取士一事,心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疏忽。襄阳曾经举办过科举,孔靖写信向襄阳学宫的郭高、王志等人请教,又提笔给回归曲阜的堂弟孔懿写信探讨,结合严松等人的亲身经历,拟定出朝廷开科取士的章程。
考试场所定在国子监和太学,孔靖请来国子监祭酒应洪和太学祭酒戴敦,与他们商量阅卷以及保密等事。
两人皆出身世家,对开科取士的方式心中抵触,但知大势不可违,只得听命行事。
应洪苦着脸道:“国子监的学舍已经住满了前来应试的试子,以前两人一间的学舍挤进了八人,仍有人前来投宿。这一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