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江湖掌门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上朝户部尚书陈大道和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户科给事中六人齐齐出班奏曰:“皇上,河南、陕西流民无数,形势无比严峻,军需、俸禄、粮饷缺口巨大!昨日锦衣卫北镇抚使常威送进宫中那无数银钱,该分一半予户部,用来赈灾,发饷!”
皇帝说道:“常威刚从河南回来,他亲眼见过流民,便由常爱卿说说详情。”
常威出班道:“皇上,诸位同僚,去年冬天河南大旱,开春以来又是滴雨未下,臣在洛阳周遭,所见流民超过百股,多则数百,少则十余人。健壮者偷鸡摸狗杀人谋财,贫弱者卖儿卖女,乃至易子而食,其情其状真可谓惨绝人寰。”
“洛阳尚且是富庶地区,再往南阳,形式更甚。臣以为再不补救,去年白莲教之事将会再次上演,于是,臣发王府存粮二百万石救灾,而后抄出八百万石粮食全部交给河南布政,臣严令河南三司不许贪墨一斤粮食,否则诏狱酷刑绝不轻饶!因而,臣以为河南流民之祸可以避免!”
他话音一落,武英殿大学士袁可立立即出班奏道:“虽然常大人以钦差之身严厉叮嘱,但臣以为当向河南、陕西流民成灾府县派出御史专责赈灾事宜。此外,二王谋逆虽是王府属官监管不力,但河南三司及洛阳、南阳二府难逃其咎!”
常威立即从公文袋中掏出几封奏疏道:“臣附议!臣弹劾河南布政、提刑、都司、洛阳府尹、南阳府尹,此三司二府懈怠政务,放任流民,任由藩王做大。尤其是河南都司,洛阳中卫竟只剩二千老弱,不堪一用,若流民生变,洛阳卫立即土崩瓦解,一省治所转瞬不为国家所有!”
小太监立即上前接过弹章,皇帝细细一看,发给兵部、刑部、都察院、吏部,三部尚书只能照单全收,都表示会立刻调查此事。
兵部尚书崔呈秀狠狠的瞪了常威两眼,怪他多事,本来也是,天下卫所兵逃亡过半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常威却单独将河南都司拎出来说事,这未免有些不厚道,但谁叫河南都司倒霉赶上唐王谋逆呢?
常威却还不满意,继而上疏要彻查天下都司卫所,招募精壮勇士,裁汰老弱,杜绝吃空饷的事情。
这下崔呈秀不干了,连声驳斥:“卫所兵虽战力低下,却是威慑地方之基石,一旦彻查卫所兵,都司威信荡然无存,若刁民趁势为祸,必将天下大乱,那时节你常大人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天下本就不安生,你崔呈秀把这么大的帽子扣下来,老子怎么接的住?
正在常威词穷,百官叹息他太年轻的时候,一人昂然出班,声如洪钟:“常大人一言道尽天下卫所积弊,真乃金玉良言,臣自愿请缨彻查天下卫所!只要常大人发北镇缇骑相助,臣必定厘清卫所,如若有失,请皇上斩臣阖家老少三十口传首天下!”
一番话震的皇极殿往往作响,震的百官鸦雀无声!
如此豪气?此人是谁?常威抬头看去,只见此人穿着三品官袍,身长九尺长须红脸,一身正气,威风凛凛。见常威看他,这人低声道:“本官兵部左侍郎王之臣!”
常威恍然大悟,难怪有这等豪气,是王之臣就不奇怪了!
王之臣陕西潼关卫人,历任蓟辽总督,辽东经略,曾与袁崇焕经营关宁锦防线,因辽东防务和大将满桂的留任问题与袁崇焕发生激烈争执,朝廷为缓和矛盾,将王之臣调回朝中任职。
这是出了名的干臣,是魏忠贤都无从下手的猛人!
有了王之臣出面,崔呈秀登时蔫了。皇帝立即定下调来,让内阁先行讨论此事的可行性,让王之臣拿出具体章程,这等大事可不是一腔豪气,也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干成的,必须要反复论证,确保万无一失才成。
这事情有了定论,户部陈大道又跳了出来,这次工部薛凤翔也来凑热闹,即便皇帝让魏忠贤压阵都弄不过这哥俩,最后,各自给了一百万,两人还不满意,皇帝硬是拍了半天桌子才让两人退了回去。
接下来对于唐王的处理意见倒是简单,贬为庶人流放贵州了事,而福王和唐王那超过五万顷的良田,又一次引发了朝廷激烈争吵。
阉党一派主张福王的四万顷变为官田为朝廷所有,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只要变成官田,东厂太监和锦衣缇骑就能大捞特捞,阉党就能捞个钵满盆满了;户部、工部、礼部、刑部却主张福王的四万顷归还地方分给百姓,唐王的一万顷为官田。
眼看双方在这个数目上争执不下,又是王之臣挺身而出:“何须吵闹平分便是!”
咦,王之臣今天这么活跃?这不像他往日的作风啊。自从与袁崇焕相争失败,被调回朝廷之后,王之臣韬光养晦,遇事不发一言,只在兵部做好自己的工作。今天却两次出言掺和常威的事情,他是想靠向常威不成?
也对,常威如今备受皇帝宠信,又干净利索的办了两起藩王谋逆案,其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但手下除了徐光启那三个无权无职的技术官员,再也没有帮手,如今投靠正是时候啊,心思活络的官员已经开始打主意了。
既然王之臣投桃,常威当然要报之以李,“皇上,臣以为王侍郎的提议很好!便官田,民田各一半吧,诸位同僚也不要再争吵了,当务之急是传出发放良田的消息,以稳定民心,不致流民做大,地方垂危!”
话题一涉及流民皇帝立即便重视起来,“内阁怎么说?”
这就是朱由校,大多时候他不管事,也很仁慈,一旦涉及军国重事绝对不会含糊。
兵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学士袁可立,工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梁鼎臣,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来宗道,齐齐出班奏曰:“臣附议!”
梁鼎臣正是粱克成的祖父,此人是东林党人中少有的实干家,得皇帝信任,所以魏忠贤也不敢动他;来宗道也是东林党人,他为官清廉,深通进退之道,皇帝非常喜爱他。
天启初年东林党人因保扶皇帝登基有大功,掌握大权,为了报万历年间被排挤的仇,他们党同伐异,在汪文言的妙手之下将齐、楚、宣、浙等党人掀翻,得以执掌朝廷枢机。
然而,东林党人还没得意多久,皇帝就将魏忠贤推出来,以平衡朝廷权力,魏胖子很疯狂,手段很凶残,借着熊廷弼一案将东林智囊汪文言抓进诏狱,攀污东林党人。
于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六君子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吓的魏胖子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甚至写信向杨涟求和,东林党人自以为胜券在握,根本不予理睬。
这时候若办了魏忠贤,几年的夺权功夫就白费了,皇帝自然不愿意。于是,下诏痛斥杨涟,几个月后魏忠贤借机将杨涟革职。
过了不久,魏忠贤以‘党同伐异,收受贿赂’为由将六君子逮捕下狱。杨涟真是千古少有的诤臣,铮铮铁骨决不屈服,在狱中尚且不断上书斥责魏忠贤的罪状,于是,被许显纯刑杀在诏狱中。
没了杨涟、魏大中、左光斗这样的诤臣斗士,魏忠贤更是肆无忌惮,大肆攻击逮捕东林党人,从此东林势衰,连无锡的东林书院都被拆了。
硬来不是办法,东林党人选择退缩。以梁廷机、来宗道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摒弃那种遇事必争的风格,转而老老实实的做事,除非像今天皇帝亲自过问,否则绝不主动搀和朝堂政争。
这种做法得到了皇帝认可,魏忠贤自然不在为难他们,因而,算是平安无事,不过激进的东林党人却指责他们屈服在魏阉淫威之下,很是不屑。
少保户部左侍郎文华殿大学士冯铨,吏部右侍郎中极殿大学士顾秉谦,太子太保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黄立极,这三个阉党见皇帝有解决纷争的意思,看了一眼御座边的魏忠贤,才出班奏曰:“臣附议!”
皇帝一槌定音:“既如此,二王五万顷良田便由朝廷和地方平分。由户部主理,内阁、六部相互协调,东厂、锦衣卫监督。”
这件大事一说完,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出班:“臣弹劾锦衣卫北镇抚使常威滥用职权圈占敕建承恩寺地产!”
妈的,东林这帮激进分子真是死性不改,你这是自己找死啊!
当下,常威朗声道:“臣弹劾礼部右侍郎周延儒监管不严,承恩寺左觉义宗安参与谋逆!”
僧录司可是礼部管的,正好按在周延儒头上。朝臣们立即摆出一副看热闹的表情,两人互相弹劾是朝堂上最喜闻乐见的事情。
周延儒却是有备而来,“宗安虽然是礼部僧录司所属,但皇家寺庙归宗人府管辖,常大人找错人了!”
常威冷声道:“真是岂有此理,宗安在礼部领俸禄岂能推到宗人府头上?北镇抚司审问下来,参与谋逆的十余人都是宗安手下亲信,分明就是你礼部右侍郎周大人监督不力!”
“宗安一直主持承恩寺,皇家寺庙我礼部无权过问,本官一年也难得见他几回,如何监管?常大人休要混淆视听,洗脱自己的罪名!”
“照周大人的话,北镇抚使有数千名在外奔走的缇骑,本官从未见过。他们若是惹出事端,本官也能以此为由来推脱监督不力的罪责吗?休要狡辩!”
两人当庭争辩,互相攻讦,吵闹一阵,皇帝厌烦的道一声:“常威你先说明圈占承恩寺地产的缘由!”
草,光想着打嘴仗,竟然忘记说事了。
常威稳稳神道:“那天陈大道尚书问我:宋朝商品经济如此繁盛,税收如此巨大,却为何亡国?当时我没有想好答案,今天我告诉诸位,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然而历朝历代百姓的收入并未有巨大提升。”
“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包括本朝永乐盛世,仁宣之治,都是改朝换代之后人口锐减,取而代之的国家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人口恢复,税收增加的现象。”
“一旦有兵战、饥荒,这数十年累积的税赋、钱财、甚至是甲兵竟会消耗一空,再赶上连续两年以上的天灾,立即朝局动荡,民不聊生,再往后就是千百年来上演过无数次的,揭竿而起,改朝换代,休养生息,盛世再现,王朝崩溃,依次循环没有一次是例外!”
“追根到底,就会发现,这一切并非所谓皇帝失德,上天抛弃,而是固定不变或者缓慢增长的土地面积,无法养活成倍数增长的人口而导致的。”
“拿人口和百姓的耕地面积来看:西汉末人口破六千万,耕地面积八亿亩;东汉破七千万,耕地七亿亩;经过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分裂之后,到隋时再次回到六千万,安史之乱前夕人口达到鼎盛的九千万,隋唐耕地在十五亿亩上下;宋辽金西夏时代合计一亿二千万人口,宋耕地二亿亩;到本朝万历年间人口稳定在一亿五千万以上,我大明初年三亿亩,如今是七亿三千万亩民田。”
“从这其中各位发现了什么?可是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然而耕地最少的宋却养活了相当于汉唐的人口,这都是技术进步的功劳。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依旧没有摆脱灭国的命运。”
“历朝历代从立国之初,到人口最多的时候,国力都在增强,一旦到达人口最多,最鼎盛的最高点之后,立即就会飞速下降。因为,国土面积已经不足以养活飞速增长的人口了;而百姓的收入是一点点增加的,秦朝百姓的收入大约是十五两,到如今我大明最富庶的江南小康之家年入三十八两,一千八百年时间堪堪增长二倍。”
“不错!看起来是增长了,但是贫苦百姓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一年辛苦下来,吃一两回肉就了不起了;依旧是一场天灾食不果腹,举兵造... -->>
一上朝户部尚书陈大道和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户科给事中六人齐齐出班奏曰:“皇上,河南、陕西流民无数,形势无比严峻,军需、俸禄、粮饷缺口巨大!昨日锦衣卫北镇抚使常威送进宫中那无数银钱,该分一半予户部,用来赈灾,发饷!”
皇帝说道:“常威刚从河南回来,他亲眼见过流民,便由常爱卿说说详情。”
常威出班道:“皇上,诸位同僚,去年冬天河南大旱,开春以来又是滴雨未下,臣在洛阳周遭,所见流民超过百股,多则数百,少则十余人。健壮者偷鸡摸狗杀人谋财,贫弱者卖儿卖女,乃至易子而食,其情其状真可谓惨绝人寰。”
“洛阳尚且是富庶地区,再往南阳,形式更甚。臣以为再不补救,去年白莲教之事将会再次上演,于是,臣发王府存粮二百万石救灾,而后抄出八百万石粮食全部交给河南布政,臣严令河南三司不许贪墨一斤粮食,否则诏狱酷刑绝不轻饶!因而,臣以为河南流民之祸可以避免!”
他话音一落,武英殿大学士袁可立立即出班奏道:“虽然常大人以钦差之身严厉叮嘱,但臣以为当向河南、陕西流民成灾府县派出御史专责赈灾事宜。此外,二王谋逆虽是王府属官监管不力,但河南三司及洛阳、南阳二府难逃其咎!”
常威立即从公文袋中掏出几封奏疏道:“臣附议!臣弹劾河南布政、提刑、都司、洛阳府尹、南阳府尹,此三司二府懈怠政务,放任流民,任由藩王做大。尤其是河南都司,洛阳中卫竟只剩二千老弱,不堪一用,若流民生变,洛阳卫立即土崩瓦解,一省治所转瞬不为国家所有!”
小太监立即上前接过弹章,皇帝细细一看,发给兵部、刑部、都察院、吏部,三部尚书只能照单全收,都表示会立刻调查此事。
兵部尚书崔呈秀狠狠的瞪了常威两眼,怪他多事,本来也是,天下卫所兵逃亡过半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常威却单独将河南都司拎出来说事,这未免有些不厚道,但谁叫河南都司倒霉赶上唐王谋逆呢?
常威却还不满意,继而上疏要彻查天下都司卫所,招募精壮勇士,裁汰老弱,杜绝吃空饷的事情。
这下崔呈秀不干了,连声驳斥:“卫所兵虽战力低下,却是威慑地方之基石,一旦彻查卫所兵,都司威信荡然无存,若刁民趁势为祸,必将天下大乱,那时节你常大人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天下本就不安生,你崔呈秀把这么大的帽子扣下来,老子怎么接的住?
正在常威词穷,百官叹息他太年轻的时候,一人昂然出班,声如洪钟:“常大人一言道尽天下卫所积弊,真乃金玉良言,臣自愿请缨彻查天下卫所!只要常大人发北镇缇骑相助,臣必定厘清卫所,如若有失,请皇上斩臣阖家老少三十口传首天下!”
一番话震的皇极殿往往作响,震的百官鸦雀无声!
如此豪气?此人是谁?常威抬头看去,只见此人穿着三品官袍,身长九尺长须红脸,一身正气,威风凛凛。见常威看他,这人低声道:“本官兵部左侍郎王之臣!”
常威恍然大悟,难怪有这等豪气,是王之臣就不奇怪了!
王之臣陕西潼关卫人,历任蓟辽总督,辽东经略,曾与袁崇焕经营关宁锦防线,因辽东防务和大将满桂的留任问题与袁崇焕发生激烈争执,朝廷为缓和矛盾,将王之臣调回朝中任职。
这是出了名的干臣,是魏忠贤都无从下手的猛人!
有了王之臣出面,崔呈秀登时蔫了。皇帝立即定下调来,让内阁先行讨论此事的可行性,让王之臣拿出具体章程,这等大事可不是一腔豪气,也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干成的,必须要反复论证,确保万无一失才成。
这事情有了定论,户部陈大道又跳了出来,这次工部薛凤翔也来凑热闹,即便皇帝让魏忠贤压阵都弄不过这哥俩,最后,各自给了一百万,两人还不满意,皇帝硬是拍了半天桌子才让两人退了回去。
接下来对于唐王的处理意见倒是简单,贬为庶人流放贵州了事,而福王和唐王那超过五万顷的良田,又一次引发了朝廷激烈争吵。
阉党一派主张福王的四万顷变为官田为朝廷所有,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只要变成官田,东厂太监和锦衣缇骑就能大捞特捞,阉党就能捞个钵满盆满了;户部、工部、礼部、刑部却主张福王的四万顷归还地方分给百姓,唐王的一万顷为官田。
眼看双方在这个数目上争执不下,又是王之臣挺身而出:“何须吵闹平分便是!”
咦,王之臣今天这么活跃?这不像他往日的作风啊。自从与袁崇焕相争失败,被调回朝廷之后,王之臣韬光养晦,遇事不发一言,只在兵部做好自己的工作。今天却两次出言掺和常威的事情,他是想靠向常威不成?
也对,常威如今备受皇帝宠信,又干净利索的办了两起藩王谋逆案,其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但手下除了徐光启那三个无权无职的技术官员,再也没有帮手,如今投靠正是时候啊,心思活络的官员已经开始打主意了。
既然王之臣投桃,常威当然要报之以李,“皇上,臣以为王侍郎的提议很好!便官田,民田各一半吧,诸位同僚也不要再争吵了,当务之急是传出发放良田的消息,以稳定民心,不致流民做大,地方垂危!”
话题一涉及流民皇帝立即便重视起来,“内阁怎么说?”
这就是朱由校,大多时候他不管事,也很仁慈,一旦涉及军国重事绝对不会含糊。
兵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学士袁可立,工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梁鼎臣,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来宗道,齐齐出班奏曰:“臣附议!”
梁鼎臣正是粱克成的祖父,此人是东林党人中少有的实干家,得皇帝信任,所以魏忠贤也不敢动他;来宗道也是东林党人,他为官清廉,深通进退之道,皇帝非常喜爱他。
天启初年东林党人因保扶皇帝登基有大功,掌握大权,为了报万历年间被排挤的仇,他们党同伐异,在汪文言的妙手之下将齐、楚、宣、浙等党人掀翻,得以执掌朝廷枢机。
然而,东林党人还没得意多久,皇帝就将魏忠贤推出来,以平衡朝廷权力,魏胖子很疯狂,手段很凶残,借着熊廷弼一案将东林智囊汪文言抓进诏狱,攀污东林党人。
于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六君子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吓的魏胖子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甚至写信向杨涟求和,东林党人自以为胜券在握,根本不予理睬。
这时候若办了魏忠贤,几年的夺权功夫就白费了,皇帝自然不愿意。于是,下诏痛斥杨涟,几个月后魏忠贤借机将杨涟革职。
过了不久,魏忠贤以‘党同伐异,收受贿赂’为由将六君子逮捕下狱。杨涟真是千古少有的诤臣,铮铮铁骨决不屈服,在狱中尚且不断上书斥责魏忠贤的罪状,于是,被许显纯刑杀在诏狱中。
没了杨涟、魏大中、左光斗这样的诤臣斗士,魏忠贤更是肆无忌惮,大肆攻击逮捕东林党人,从此东林势衰,连无锡的东林书院都被拆了。
硬来不是办法,东林党人选择退缩。以梁廷机、来宗道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摒弃那种遇事必争的风格,转而老老实实的做事,除非像今天皇帝亲自过问,否则绝不主动搀和朝堂政争。
这种做法得到了皇帝认可,魏忠贤自然不在为难他们,因而,算是平安无事,不过激进的东林党人却指责他们屈服在魏阉淫威之下,很是不屑。
少保户部左侍郎文华殿大学士冯铨,吏部右侍郎中极殿大学士顾秉谦,太子太保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黄立极,这三个阉党见皇帝有解决纷争的意思,看了一眼御座边的魏忠贤,才出班奏曰:“臣附议!”
皇帝一槌定音:“既如此,二王五万顷良田便由朝廷和地方平分。由户部主理,内阁、六部相互协调,东厂、锦衣卫监督。”
这件大事一说完,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出班:“臣弹劾锦衣卫北镇抚使常威滥用职权圈占敕建承恩寺地产!”
妈的,东林这帮激进分子真是死性不改,你这是自己找死啊!
当下,常威朗声道:“臣弹劾礼部右侍郎周延儒监管不严,承恩寺左觉义宗安参与谋逆!”
僧录司可是礼部管的,正好按在周延儒头上。朝臣们立即摆出一副看热闹的表情,两人互相弹劾是朝堂上最喜闻乐见的事情。
周延儒却是有备而来,“宗安虽然是礼部僧录司所属,但皇家寺庙归宗人府管辖,常大人找错人了!”
常威冷声道:“真是岂有此理,宗安在礼部领俸禄岂能推到宗人府头上?北镇抚司审问下来,参与谋逆的十余人都是宗安手下亲信,分明就是你礼部右侍郎周大人监督不力!”
“宗安一直主持承恩寺,皇家寺庙我礼部无权过问,本官一年也难得见他几回,如何监管?常大人休要混淆视听,洗脱自己的罪名!”
“照周大人的话,北镇抚使有数千名在外奔走的缇骑,本官从未见过。他们若是惹出事端,本官也能以此为由来推脱监督不力的罪责吗?休要狡辩!”
两人当庭争辩,互相攻讦,吵闹一阵,皇帝厌烦的道一声:“常威你先说明圈占承恩寺地产的缘由!”
草,光想着打嘴仗,竟然忘记说事了。
常威稳稳神道:“那天陈大道尚书问我:宋朝商品经济如此繁盛,税收如此巨大,却为何亡国?当时我没有想好答案,今天我告诉诸位,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然而历朝历代百姓的收入并未有巨大提升。”
“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包括本朝永乐盛世,仁宣之治,都是改朝换代之后人口锐减,取而代之的国家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人口恢复,税收增加的现象。”
“一旦有兵战、饥荒,这数十年累积的税赋、钱财、甚至是甲兵竟会消耗一空,再赶上连续两年以上的天灾,立即朝局动荡,民不聊生,再往后就是千百年来上演过无数次的,揭竿而起,改朝换代,休养生息,盛世再现,王朝崩溃,依次循环没有一次是例外!”
“追根到底,就会发现,这一切并非所谓皇帝失德,上天抛弃,而是固定不变或者缓慢增长的土地面积,无法养活成倍数增长的人口而导致的。”
“拿人口和百姓的耕地面积来看:西汉末人口破六千万,耕地面积八亿亩;东汉破七千万,耕地七亿亩;经过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分裂之后,到隋时再次回到六千万,安史之乱前夕人口达到鼎盛的九千万,隋唐耕地在十五亿亩上下;宋辽金西夏时代合计一亿二千万人口,宋耕地二亿亩;到本朝万历年间人口稳定在一亿五千万以上,我大明初年三亿亩,如今是七亿三千万亩民田。”
“从这其中各位发现了什么?可是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然而耕地最少的宋却养活了相当于汉唐的人口,这都是技术进步的功劳。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依旧没有摆脱灭国的命运。”
“历朝历代从立国之初,到人口最多的时候,国力都在增强,一旦到达人口最多,最鼎盛的最高点之后,立即就会飞速下降。因为,国土面积已经不足以养活飞速增长的人口了;而百姓的收入是一点点增加的,秦朝百姓的收入大约是十五两,到如今我大明最富庶的江南小康之家年入三十八两,一千八百年时间堪堪增长二倍。”
“不错!看起来是增长了,但是贫苦百姓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一年辛苦下来,吃一两回肉就了不起了;依旧是一场天灾食不果腹,举兵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