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江湖掌门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能稳固军心呢?很简单,这新城就是死地,一旦进去了就只有死战到底。
孙承宗面露惭色,他发现自己上当了。王经略根本就是在设陷阱,而且还就盼着自己那通“陷阱为新兵设乎”“开关迎接败兵”“闭关拒绝败兵”的连串质问。因为,这旧城以及前面的地雷、陷阱其实代替了督战队,孙阁老的面子登时挂不住了。
这还没完,王经略的反击来了:你说那那三座山寨?那是骗人的!只不过是让四万边兵能安心进入新城的说辞,有了这个说辞,他们会高高兴兴的填进去。
而孙阁部身为帝师,却竟然也和那帮兵油子一样,被王经略给耍了,都认为进了城还有退路,这实在太过可笑了!
面对这种险恶的反击,孙大学士无力反击,只能在自己的奏疏中写下:“臣遂无以应”!
王经略很大度,并没有乘胜追击,没有彻底将孙阁老踩翻在地的意思,很大度的坦诚相待。
至此,孙阁老认栽,王经略点道为止,这通过招暂告一段落,孙、王二人这段掐架有了个了断,但是,吃了亏的孙阁老并未就此善罢甘休!
孙承宗又抓住辽民问题,狠狠的参了王在晋一把,加上袁崇焕、孙元化以及辽东的军阀,朝中的东林党火上浇油,终于把王在晋参倒了。
然而,朱由校虽然不管别的事情,但军国大事是一定要管的,于是,下诏问了袁可立。当时,出朝担当登莱巡抚的袁可立上书替王在晋说了好话,因而,王在晋被皇帝调到南京做了兵部尚书。后来,袁可立被贬到南京兵部,王在晋又任吏部尚书,一直到现在。
辽民问题是什么呢?孙承宗怎能用这个把王在晋赶走?这个真是辽事里的关键!
辽东、辽西地区的汉民是大明王朝的子民,是已经沿袭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和当时后金那种奴隶式的落后社会格格不入。
后金抢掠粮食、袭击边城之时还经常掳掠人口,之后把俘虏的把汉民当作奴隶。后金作为一个奴隶式社会,其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来自于奴隶人口的多少,所以后金对粮食、人口的渴求不亚于对土地和城池的占领。
这些年,辽东地区遭受大旱和严寒,可谓赤地千里,人口减少的非常厉害,后金的模式,注定是要劫掠人口的,这也是其屡犯边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地是大明最北方的领土,在赤地千里的情况下土地是毫无意义的,而辽地没有了辽民,后金占领了也没有意义,所以后金对大明放弃的辽西和锦州都没有兴趣。
以至于天启五年,袁崇焕可以东巡广宁,而皇太极曾付出惨重代价都没有占领的锦州,在最后攻克之后,却也只是毁城了事并未驻守,都是这个原因。
从军事角度来看,在财政危机导致明军战力废弛肃清后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在辽地多民族杂居民情复杂固守城池屡次失败的情况下,要保护辽民的唯一办法就是坚壁清野移送辽民入关。
从民生角度而言,在当时要拯救辽民也必须移送辽民入关,因为辽东、辽西遭受大灾,赤地千里,朝廷通过漕运海运将大批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途中运送耗资庞大,粮食在陆运转漕运再转海运再转陆运的过程中漂没、损耗巨大,军队粮饷开销也大,修缮城池加强防卫开销更大,而且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能城池的安全,况且朝廷还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养九个边镇都快支撑不住了,哪里还能养得起整个辽东、辽西全境的百姓?
所以必须将辽民悉数移送关内,一来可以妥善保护,二来可以节省大笔的钱财。更重要的是辽民在关外遭受天灾,根本活不下去,辽民留在关外不饿死也会被后金掳掠而去,饱受奴役之苦,还不如让他们在关内自耕自种、自给自足。
因此,以坚壁清野的方式将辽民移送至关内以后,辽东、辽西在大旱和严寒的天灾之下势必千里无人烟,大明只要断绝关外马市,不让一粒粮食从关内落入后金手里,那后金除了挨饿受冻,饿死一大片人,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
但大明的文官们认为,这罪孽太过深重!
然而,当时朝廷有没有必要,在自己财力不支以致于军力尚不能恢复的情况下,和已经因为遭了天灾而变得穷凶极恶的后金,去争夺赤地千里的辽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啊!
此前,作为辽东经略的熊廷弼,在王化贞丢失广宁以后,果断的将数以十万计的军民全部撤往关内,不仅放弃辽西,甚至连锦州、宁远都不要了,是非常正确的战略!
在熊廷弼战略撤退以后,后金若要再攻击大明,那就得从沈阳一直前行到山海关关城,一路荒芜人烟、赤地千里,这样,后金的补给线会拉到上千里,要知道大明的山海关,可不是草原上部落的小土城、小帐篷,纵马踏平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攻城武器,甚至是重型火炮。其中还要经过辽河、大凌河、小凌河,何其困难也?
把后金从辽东、辽西拉到山海关关门来决战,后金是劳师袭远,明军是以逸待劳,这种事情稍微懂一点军事的人都明白!
若大明有意要和后金决战,就应当选在山海关,而非锦州,远去锦州是拉长了明军的补给线,选在山海关关城则是拉长了后金的补给线,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战略问题。
此时,明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加强山海关的防御,应该是支持熊廷弼、王在晋坚壁清野的大战略;应该是听袁可立的,全力支持东江镇逐步壮大,保证朝鲜安全,对后金进行军事和经济封锁;应该是笼络鞑靼林丹汗,一来共同牵制后金,二来让其他几个与林丹汗相临的边镇获得稳定,不让边防再出现其他问题;应该是听王之臣的,决不对后金开马市,决不让一粒粮食流入后金的地盘,让后金享受天灾的威力。
但是,这些策略都没有落实。
但是袁可立看出来了,王在晋看出来了,后来的王之臣看出来了,很多人看出来了;但孙承宗没看出来,袁崇焕没看出来,辽东军阀没有看出来,东林党没看出来,或者说他们不愿意看出来!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看不出来或者不愿意看出来呢?大致原因有三。
其一:漂没!在关外不论是修城,筑城,练兵等等事务都需要用钱,朝中文官在其中可大量克扣、收取大量手续费,就是所谓的漂没。一旦弃宁锦,漂没没了,文官利益受损,因此,朝中文官必须不支持放弃宁远、锦州。
其二:罪名!弃土之恶名谁愿意担当?朝中文官无人敢于担当!或者说是谁也担当不起,丢弃数百上千里国土的罪名足以让一个或者几十个官员诛灭九族,遗臭万年。熊廷弼只不过尝试了一下,就被斩首,并传首九边永远不许收敛尸体!袁可立、王在晋、王之臣加在一起也抗不下这等罪名!
其三:虚名!就算弃宁锦,后金也不会占领,不久之后,朝中会有不少文官会为虚名要求收回宁锦,之后就可不费吹灰之力的片面宣布复土四百里,又可留名青史,又可得朝庭赏赐!这个虚名的威力有多大?看看常威就知道,打了大半年仗,就变成秦国公、擢锦衣卫都指挥使、加三孤、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收了辽东灭了后金,还要封王!当然常威的战功和杀伤人数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水分!
有这些原因在,没有人敢用熊廷弼、王在晋坚壁清野,决战山海关的策略,只能用孙承宗、袁崇焕的办法!
孙、袁这对师徒的办法是什么呢?--关宁锦防线!
孙承宗赶走了王在晋,和袁崇焕一起修建了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防线,这条防线连绵四百里,且防线内城堡密布,守兵从四万扩充到了十五万人。不得不说孙承宗太搞笑,他质问王在晋的一大理由是扩军,结果人家王在晋只要四万人,他一下子增加了十一万人!
这支大军每年军饷就达四百万,到了后期蓟镇防守薄弱,皇太极数次从蓟镇进入关内烧杀掳掠,导致这条防线名存实亡,成了可笑的摆设!从这里就看出常威占领大宁,巩固蓟镇到底有多么重要了!
孙承宗和袁崇焕为什么要把战线往前推这么多呢?答案还是虚名!他们急于收复失地和抢功,然而关外赤地千里,危险异常,每年后金军都要来回扫几圈,你能指望那里收粮?
孙承宗经营关宁锦防线几年,开地二十万亩,收回银子十五万两。这是个什么成绩?还不够他一个月的开销啊!!!
但他的理由却很充分啊!努尔哈赤打到家门口怎么办?山海关顶不住怎么办?谁负责!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因为山海关,后金根本不敢来碰!
因为,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之间是沿海边的燕山山脉走向,宁远正建在山脉上,但燕山山脉在华北平原前面向左拐了一下,给辽西走廊关了一道大门,从而形成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
山海关地势奇伟雄峻,北面山河纵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没有坚船利炮的水师根本无法展开任何兵力,也无法长期驻扎,而山海关以南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关内明军可以随时随地的增强兵力、装备和各种防御物资,这样的地势不但后金那些破炮永远无法正面攻破山海关,就连常威那些线膛炮拉来也只能望关兴叹!
理论上山海关打不破!但谁都不敢保证山海关打不破,因为,兵凶战危,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加上漂没,罪名和虚名三大原因,以及文官集团的巨大影响力在,大家只能任由孙承宗和袁崇焕折腾那摆设一般的关宁锦防线!
荒唐吗?朝廷的事情就是这么荒唐!这就是东林误国的一大恶果!这就是所谓的孙承宗误国!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因为,有了常威!(未完待续。)
能稳固军心呢?很简单,这新城就是死地,一旦进去了就只有死战到底。
孙承宗面露惭色,他发现自己上当了。王经略根本就是在设陷阱,而且还就盼着自己那通“陷阱为新兵设乎”“开关迎接败兵”“闭关拒绝败兵”的连串质问。因为,这旧城以及前面的地雷、陷阱其实代替了督战队,孙阁老的面子登时挂不住了。
这还没完,王经略的反击来了:你说那那三座山寨?那是骗人的!只不过是让四万边兵能安心进入新城的说辞,有了这个说辞,他们会高高兴兴的填进去。
而孙阁部身为帝师,却竟然也和那帮兵油子一样,被王经略给耍了,都认为进了城还有退路,这实在太过可笑了!
面对这种险恶的反击,孙大学士无力反击,只能在自己的奏疏中写下:“臣遂无以应”!
王经略很大度,并没有乘胜追击,没有彻底将孙阁老踩翻在地的意思,很大度的坦诚相待。
至此,孙阁老认栽,王经略点道为止,这通过招暂告一段落,孙、王二人这段掐架有了个了断,但是,吃了亏的孙阁老并未就此善罢甘休!
孙承宗又抓住辽民问题,狠狠的参了王在晋一把,加上袁崇焕、孙元化以及辽东的军阀,朝中的东林党火上浇油,终于把王在晋参倒了。
然而,朱由校虽然不管别的事情,但军国大事是一定要管的,于是,下诏问了袁可立。当时,出朝担当登莱巡抚的袁可立上书替王在晋说了好话,因而,王在晋被皇帝调到南京做了兵部尚书。后来,袁可立被贬到南京兵部,王在晋又任吏部尚书,一直到现在。
辽民问题是什么呢?孙承宗怎能用这个把王在晋赶走?这个真是辽事里的关键!
辽东、辽西地区的汉民是大明王朝的子民,是已经沿袭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和当时后金那种奴隶式的落后社会格格不入。
后金抢掠粮食、袭击边城之时还经常掳掠人口,之后把俘虏的把汉民当作奴隶。后金作为一个奴隶式社会,其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来自于奴隶人口的多少,所以后金对粮食、人口的渴求不亚于对土地和城池的占领。
这些年,辽东地区遭受大旱和严寒,可谓赤地千里,人口减少的非常厉害,后金的模式,注定是要劫掠人口的,这也是其屡犯边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地是大明最北方的领土,在赤地千里的情况下土地是毫无意义的,而辽地没有了辽民,后金占领了也没有意义,所以后金对大明放弃的辽西和锦州都没有兴趣。
以至于天启五年,袁崇焕可以东巡广宁,而皇太极曾付出惨重代价都没有占领的锦州,在最后攻克之后,却也只是毁城了事并未驻守,都是这个原因。
从军事角度来看,在财政危机导致明军战力废弛肃清后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在辽地多民族杂居民情复杂固守城池屡次失败的情况下,要保护辽民的唯一办法就是坚壁清野移送辽民入关。
从民生角度而言,在当时要拯救辽民也必须移送辽民入关,因为辽东、辽西遭受大灾,赤地千里,朝廷通过漕运海运将大批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途中运送耗资庞大,粮食在陆运转漕运再转海运再转陆运的过程中漂没、损耗巨大,军队粮饷开销也大,修缮城池加强防卫开销更大,而且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能城池的安全,况且朝廷还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养九个边镇都快支撑不住了,哪里还能养得起整个辽东、辽西全境的百姓?
所以必须将辽民悉数移送关内,一来可以妥善保护,二来可以节省大笔的钱财。更重要的是辽民在关外遭受天灾,根本活不下去,辽民留在关外不饿死也会被后金掳掠而去,饱受奴役之苦,还不如让他们在关内自耕自种、自给自足。
因此,以坚壁清野的方式将辽民移送至关内以后,辽东、辽西在大旱和严寒的天灾之下势必千里无人烟,大明只要断绝关外马市,不让一粒粮食从关内落入后金手里,那后金除了挨饿受冻,饿死一大片人,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
但大明的文官们认为,这罪孽太过深重!
然而,当时朝廷有没有必要,在自己财力不支以致于军力尚不能恢复的情况下,和已经因为遭了天灾而变得穷凶极恶的后金,去争夺赤地千里的辽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啊!
此前,作为辽东经略的熊廷弼,在王化贞丢失广宁以后,果断的将数以十万计的军民全部撤往关内,不仅放弃辽西,甚至连锦州、宁远都不要了,是非常正确的战略!
在熊廷弼战略撤退以后,后金若要再攻击大明,那就得从沈阳一直前行到山海关关城,一路荒芜人烟、赤地千里,这样,后金的补给线会拉到上千里,要知道大明的山海关,可不是草原上部落的小土城、小帐篷,纵马踏平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攻城武器,甚至是重型火炮。其中还要经过辽河、大凌河、小凌河,何其困难也?
把后金从辽东、辽西拉到山海关关门来决战,后金是劳师袭远,明军是以逸待劳,这种事情稍微懂一点军事的人都明白!
若大明有意要和后金决战,就应当选在山海关,而非锦州,远去锦州是拉长了明军的补给线,选在山海关关城则是拉长了后金的补给线,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战略问题。
此时,明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加强山海关的防御,应该是支持熊廷弼、王在晋坚壁清野的大战略;应该是听袁可立的,全力支持东江镇逐步壮大,保证朝鲜安全,对后金进行军事和经济封锁;应该是笼络鞑靼林丹汗,一来共同牵制后金,二来让其他几个与林丹汗相临的边镇获得稳定,不让边防再出现其他问题;应该是听王之臣的,决不对后金开马市,决不让一粒粮食流入后金的地盘,让后金享受天灾的威力。
但是,这些策略都没有落实。
但是袁可立看出来了,王在晋看出来了,后来的王之臣看出来了,很多人看出来了;但孙承宗没看出来,袁崇焕没看出来,辽东军阀没有看出来,东林党没看出来,或者说他们不愿意看出来!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看不出来或者不愿意看出来呢?大致原因有三。
其一:漂没!在关外不论是修城,筑城,练兵等等事务都需要用钱,朝中文官在其中可大量克扣、收取大量手续费,就是所谓的漂没。一旦弃宁锦,漂没没了,文官利益受损,因此,朝中文官必须不支持放弃宁远、锦州。
其二:罪名!弃土之恶名谁愿意担当?朝中文官无人敢于担当!或者说是谁也担当不起,丢弃数百上千里国土的罪名足以让一个或者几十个官员诛灭九族,遗臭万年。熊廷弼只不过尝试了一下,就被斩首,并传首九边永远不许收敛尸体!袁可立、王在晋、王之臣加在一起也抗不下这等罪名!
其三:虚名!就算弃宁锦,后金也不会占领,不久之后,朝中会有不少文官会为虚名要求收回宁锦,之后就可不费吹灰之力的片面宣布复土四百里,又可留名青史,又可得朝庭赏赐!这个虚名的威力有多大?看看常威就知道,打了大半年仗,就变成秦国公、擢锦衣卫都指挥使、加三孤、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收了辽东灭了后金,还要封王!当然常威的战功和杀伤人数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水分!
有这些原因在,没有人敢用熊廷弼、王在晋坚壁清野,决战山海关的策略,只能用孙承宗、袁崇焕的办法!
孙、袁这对师徒的办法是什么呢?--关宁锦防线!
孙承宗赶走了王在晋,和袁崇焕一起修建了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防线,这条防线连绵四百里,且防线内城堡密布,守兵从四万扩充到了十五万人。不得不说孙承宗太搞笑,他质问王在晋的一大理由是扩军,结果人家王在晋只要四万人,他一下子增加了十一万人!
这支大军每年军饷就达四百万,到了后期蓟镇防守薄弱,皇太极数次从蓟镇进入关内烧杀掳掠,导致这条防线名存实亡,成了可笑的摆设!从这里就看出常威占领大宁,巩固蓟镇到底有多么重要了!
孙承宗和袁崇焕为什么要把战线往前推这么多呢?答案还是虚名!他们急于收复失地和抢功,然而关外赤地千里,危险异常,每年后金军都要来回扫几圈,你能指望那里收粮?
孙承宗经营关宁锦防线几年,开地二十万亩,收回银子十五万两。这是个什么成绩?还不够他一个月的开销啊!!!
但他的理由却很充分啊!努尔哈赤打到家门口怎么办?山海关顶不住怎么办?谁负责!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因为山海关,后金根本不敢来碰!
因为,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之间是沿海边的燕山山脉走向,宁远正建在山脉上,但燕山山脉在华北平原前面向左拐了一下,给辽西走廊关了一道大门,从而形成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
山海关地势奇伟雄峻,北面山河纵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没有坚船利炮的水师根本无法展开任何兵力,也无法长期驻扎,而山海关以南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关内明军可以随时随地的增强兵力、装备和各种防御物资,这样的地势不但后金那些破炮永远无法正面攻破山海关,就连常威那些线膛炮拉来也只能望关兴叹!
理论上山海关打不破!但谁都不敢保证山海关打不破,因为,兵凶战危,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加上漂没,罪名和虚名三大原因,以及文官集团的巨大影响力在,大家只能任由孙承宗和袁崇焕折腾那摆设一般的关宁锦防线!
荒唐吗?朝廷的事情就是这么荒唐!这就是东林误国的一大恶果!这就是所谓的孙承宗误国!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因为,有了常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