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新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鲁郡守云敞出于避嫌,不愿替孔氏上奏,但孔志的定都曲阜奏疏还是送到了第五伦案前,却是由太常王隆转呈。
王隆解释道:“此事本不该叨扰陛下,但据说孔氏为了此事,特地派人奔走于南武城曾氏、邹城孟氏等经术世家,其言语虽不足称道,但也能看出鲁地士心所欲,故臣不敢截留。”
第五伦翻看奏疏,笑道:“引经据典,如何能说是不足一观呢?”
鲁地诸儒士人历数第五伦应该定东京于曲阜的理由,除了曲阜是孔子坟冢所在外,还强调了旁边的泰山是一座“圣山”。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泰山为东岳,宜为东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其后秦皇、汉武皆至泰山封禅。陛下始受五百年之命,改制应天,待天下太平,则应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这意思是,反正第五伦是五百年一出的圣王,一定能让天下复安,盛世复现,达成秦皇汉武的功绩,若定都曲阜,那以后封禅不就方便了么?
孔氏以及鲁地士人以为拍对了马屁,却不知第五伦对封禅没那么热衷。
倒是王隆却吃了这一套,觉得定都曲阜亦无不可,否则怎么会卖这人情帮忙递奏。
第五伦将简牍交给一旁的太学祭酒桓谭看:“君山博学,汝以为,诸儒之言如何?”
桓谭读后道:“陛下想听刺耳真话,还是奉承假话?”
第五伦笑道:“桓君山会说假话?”
桓谭遂朝第五伦一拱手:“那臣便从这泰山封禅源头说起……桓谭别无本领,就是喜欢博览群书,该看的,不该看的,几乎都寻来一观,由此发现,春秋以前古文,哪怕是孔子所作《春秋》其弟子所编撰《论语》,其间虽数次提到泰山,那时候,士大夫亦可登高望远而不僭越,庶民更能避苛政躲入,然而以孔子之好古尚礼,却不曾提及泰山封禅……”
眼看桓谭都怀疑到封禅源头了,王隆不服,说道:“君山大夫,我也读书不少,知道文书最早言说泰山封禅,当是齐国管仲,比孔子还早两百载!管子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从无怀氏、伏羲到成汤、周成王。”
“是《管子》中封禅一篇罢?”桓谭不以为然:“《管子》一说,我以为是战国稷下群贤托古人所作,不应早于孔子,再者,成王时鲁国初封,若天子真来东方巡视封禅,岂会史册无载?”
说来说去,桓谭怀疑,这七十二代帝王的泰山封禅大典,本就是编写《管子》的稷下士人根据古时只言片语,生造出来的东西!
“故事太史公《封禅书》中亦言,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桓谭大胆地提出了他的猜想:“战国之际,齐国强盛,几与秦并列东西帝,稷下群臣为了帮齐王君临天下,遂托古编造,五岳之中,泰山不一定比西华、南天柱、中嵩、北恒高,但距离齐鲁最近,最为东方人认可的,以为登泰山而小天下,遂出此论。”
“经过两百年宣扬,已成天下共识,秦始皇一统九州,代周而帝,亦信齐方士、鲁儒生之言,遂来此行封禅大典。岂料东方诸儒对七十二代帝王封禅言之凿凿,真要论及详细典章,却语焉不详,言人人殊,事已至此,秦始皇也只能简化礼仪,强行封禅而还。”
究竟用了什么典章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始皇上了泰山,完成封禅,这就够了!虚幻的古事得以实现,遂成定制。
王隆被惊得目瞪口呆,桓谭居然认为泰山封禅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并非事实,而泰山更不是什么圣山,这要让外头的鲁儒们听到,恐怕要引发轩然大波。
第五伦听明白了,桓谭的意思是,泰山封禅,本来就是战国士人炒作的一个概念,然后到处拉投资,秦始皇投了,让这个故事得以成真,后来汉武帝追投一波,泰山封禅遂板上钉钉,可以直接上市套现……
时隔百余年,泰山、曲阜的热度略有削减,毕竟真要从地利上看,北不如临淄,南不如彭城,只能走文化牌,鲁地儒生、士人、豪家急需大魏皇帝再投一波,定曲阜为东都,好让这故事继续讲下去,与国同休……
然而他们打错了算盘,第五伦这次来曲阜拜孔子,定五配享,是明为尊孔,实为削“孔教”。
“予要在长安修文庙,几乎是将曲阜孔庙搬过去,如此一来,予与后世天子要拜孔子,出宫室便可谒见,再不必千里迢迢,消耗民力财货来泰山脚下。”
毕竟,要想见真孔子,应当在没机会被大肆修改的《论语》中,感受为人师表的敦敦教导,感受他身为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在曲阜,不管是现在,还是两千年后的“三孔”,能找到的,只剩下一个抹了金粉的假孔子。
既然第五伦的目的就是想减弱曲阜在文化上的地位,那怎么可能应允东京建于鲁地呢?
但明面上,第五伦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只让王隆给翘首以盼的孔志等人,传一句话。
“泰山吞西华,压南天柱,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曲阜亦为圣地,然……”
“泰山尚在赤眉贼寇手中,居高临下,曲阜随时有鸣鼓之虞,焉能为京?”
……
第五伦找的这借口确实无人能够反驳,虽然赤眉首领樊崇被俘入狱已过去两年,尽管赤眉残部从曲阜溃败也已是半年前的事,但赤眉军的旗号确实还在,徐宣带数千部众跑到了泰山上,继续负隅顽抗。
“赤眉起于泰山,如今又归于泰山,实在让人唏嘘。”
武德四年四月上旬,第五伦离开了曲阜,北行进入泰山郡地界,所见尽是穷困潦倒,泰山郡的情况,比几乎沦为鬼蜮的淮北更差,赤眉兴起、赤眉走了、赤眉又回来了,但泰山始终混乱,走投无路的人凭借山东半岛上这块隆起的丘陵地带,躲在那密密麻麻的树林中,袭击商旅,甚至敢向小规模部队发动进攻!
而现在,随着赤眉归来,泰山盗寇洗牌,归于其下,成了当地难缠的大患。
第五伦已调了巨毋霸等几位偏将、校尉,从几个方向进剿,但他很清楚,那不过是治标,这一次,第五伦想治本!
御驾抵达泰山郡时,一位应召的大臣风尘仆仆赶来,谒见了第五伦。
“罪臣王闳,拜见陛下!”
来者正是第五伦的老熟人,王莽的堂弟、昔日东郡大尹王闳。
“王大夫何罪之有啊?”
第五伦将这位头发花白的“三朝老臣”搀扶起来,王闳虽历仕汉、新、魏,但绝不是三姓家奴,每一次改朝换代,他都有苦衷。
汉朝还在时,王闳就是出了名的直臣,敢当着汉哀帝的面,呵斥他的爱... -->>
鲁郡守云敞出于避嫌,不愿替孔氏上奏,但孔志的定都曲阜奏疏还是送到了第五伦案前,却是由太常王隆转呈。
王隆解释道:“此事本不该叨扰陛下,但据说孔氏为了此事,特地派人奔走于南武城曾氏、邹城孟氏等经术世家,其言语虽不足称道,但也能看出鲁地士心所欲,故臣不敢截留。”
第五伦翻看奏疏,笑道:“引经据典,如何能说是不足一观呢?”
鲁地诸儒士人历数第五伦应该定东京于曲阜的理由,除了曲阜是孔子坟冢所在外,还强调了旁边的泰山是一座“圣山”。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泰山为东岳,宜为东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其后秦皇、汉武皆至泰山封禅。陛下始受五百年之命,改制应天,待天下太平,则应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这意思是,反正第五伦是五百年一出的圣王,一定能让天下复安,盛世复现,达成秦皇汉武的功绩,若定都曲阜,那以后封禅不就方便了么?
孔氏以及鲁地士人以为拍对了马屁,却不知第五伦对封禅没那么热衷。
倒是王隆却吃了这一套,觉得定都曲阜亦无不可,否则怎么会卖这人情帮忙递奏。
第五伦将简牍交给一旁的太学祭酒桓谭看:“君山博学,汝以为,诸儒之言如何?”
桓谭读后道:“陛下想听刺耳真话,还是奉承假话?”
第五伦笑道:“桓君山会说假话?”
桓谭遂朝第五伦一拱手:“那臣便从这泰山封禅源头说起……桓谭别无本领,就是喜欢博览群书,该看的,不该看的,几乎都寻来一观,由此发现,春秋以前古文,哪怕是孔子所作《春秋》其弟子所编撰《论语》,其间虽数次提到泰山,那时候,士大夫亦可登高望远而不僭越,庶民更能避苛政躲入,然而以孔子之好古尚礼,却不曾提及泰山封禅……”
眼看桓谭都怀疑到封禅源头了,王隆不服,说道:“君山大夫,我也读书不少,知道文书最早言说泰山封禅,当是齐国管仲,比孔子还早两百载!管子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从无怀氏、伏羲到成汤、周成王。”
“是《管子》中封禅一篇罢?”桓谭不以为然:“《管子》一说,我以为是战国稷下群贤托古人所作,不应早于孔子,再者,成王时鲁国初封,若天子真来东方巡视封禅,岂会史册无载?”
说来说去,桓谭怀疑,这七十二代帝王的泰山封禅大典,本就是编写《管子》的稷下士人根据古时只言片语,生造出来的东西!
“故事太史公《封禅书》中亦言,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桓谭大胆地提出了他的猜想:“战国之际,齐国强盛,几与秦并列东西帝,稷下群臣为了帮齐王君临天下,遂托古编造,五岳之中,泰山不一定比西华、南天柱、中嵩、北恒高,但距离齐鲁最近,最为东方人认可的,以为登泰山而小天下,遂出此论。”
“经过两百年宣扬,已成天下共识,秦始皇一统九州,代周而帝,亦信齐方士、鲁儒生之言,遂来此行封禅大典。岂料东方诸儒对七十二代帝王封禅言之凿凿,真要论及详细典章,却语焉不详,言人人殊,事已至此,秦始皇也只能简化礼仪,强行封禅而还。”
究竟用了什么典章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始皇上了泰山,完成封禅,这就够了!虚幻的古事得以实现,遂成定制。
王隆被惊得目瞪口呆,桓谭居然认为泰山封禅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并非事实,而泰山更不是什么圣山,这要让外头的鲁儒们听到,恐怕要引发轩然大波。
第五伦听明白了,桓谭的意思是,泰山封禅,本来就是战国士人炒作的一个概念,然后到处拉投资,秦始皇投了,让这个故事得以成真,后来汉武帝追投一波,泰山封禅遂板上钉钉,可以直接上市套现……
时隔百余年,泰山、曲阜的热度略有削减,毕竟真要从地利上看,北不如临淄,南不如彭城,只能走文化牌,鲁地儒生、士人、豪家急需大魏皇帝再投一波,定曲阜为东都,好让这故事继续讲下去,与国同休……
然而他们打错了算盘,第五伦这次来曲阜拜孔子,定五配享,是明为尊孔,实为削“孔教”。
“予要在长安修文庙,几乎是将曲阜孔庙搬过去,如此一来,予与后世天子要拜孔子,出宫室便可谒见,再不必千里迢迢,消耗民力财货来泰山脚下。”
毕竟,要想见真孔子,应当在没机会被大肆修改的《论语》中,感受为人师表的敦敦教导,感受他身为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在曲阜,不管是现在,还是两千年后的“三孔”,能找到的,只剩下一个抹了金粉的假孔子。
既然第五伦的目的就是想减弱曲阜在文化上的地位,那怎么可能应允东京建于鲁地呢?
但明面上,第五伦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只让王隆给翘首以盼的孔志等人,传一句话。
“泰山吞西华,压南天柱,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曲阜亦为圣地,然……”
“泰山尚在赤眉贼寇手中,居高临下,曲阜随时有鸣鼓之虞,焉能为京?”
……
第五伦找的这借口确实无人能够反驳,虽然赤眉首领樊崇被俘入狱已过去两年,尽管赤眉残部从曲阜溃败也已是半年前的事,但赤眉军的旗号确实还在,徐宣带数千部众跑到了泰山上,继续负隅顽抗。
“赤眉起于泰山,如今又归于泰山,实在让人唏嘘。”
武德四年四月上旬,第五伦离开了曲阜,北行进入泰山郡地界,所见尽是穷困潦倒,泰山郡的情况,比几乎沦为鬼蜮的淮北更差,赤眉兴起、赤眉走了、赤眉又回来了,但泰山始终混乱,走投无路的人凭借山东半岛上这块隆起的丘陵地带,躲在那密密麻麻的树林中,袭击商旅,甚至敢向小规模部队发动进攻!
而现在,随着赤眉归来,泰山盗寇洗牌,归于其下,成了当地难缠的大患。
第五伦已调了巨毋霸等几位偏将、校尉,从几个方向进剿,但他很清楚,那不过是治标,这一次,第五伦想治本!
御驾抵达泰山郡时,一位应召的大臣风尘仆仆赶来,谒见了第五伦。
“罪臣王闳,拜见陛下!”
来者正是第五伦的老熟人,王莽的堂弟、昔日东郡大尹王闳。
“王大夫何罪之有啊?”
第五伦将这位头发花白的“三朝老臣”搀扶起来,王闳虽历仕汉、新、魏,但绝不是三姓家奴,每一次改朝换代,他都有苦衷。
汉朝还在时,王闳就是出了名的直臣,敢当着汉哀帝的面,呵斥他的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