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陛下曾经嫁过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一会儿,守在在偏殿门口的内侍扬声唱礼,请皇子皇女和一众伴读到个各自的座位上坐好,然后将已经在门外等了好一会儿的郑太傅和讲师们请进殿内。
郑太傅姓郑名郝,在京城里有一个绰号叫“正正好”。
郑家虽也算是个有名有号的世家,但郑郝本人只是郑家旁支里的一名寻常子弟,前朝的时候也没做过官,考了一个举人的功名后便在京城里开了间私塾,没再继续谋求上进。
无论背景,还是声望,乃至年纪,郑郝均无法和王绩相提并论,唯有一点,却是王绩望尘莫及的——在郑郝私塾里读过书的学生,考秀才时的合格率是各家私塾中最高的,仅一次过关的成功率就高达五成以上!
而在郑郝那间私塾里读书超过五年的学生中,至今未能博取秀才功名的人还不到一成,而且多是因为意外去世、身体不佳等客观原因,用不着私塾这边担责。
这样的业绩放在民间自然是璀璨夺目,光彩照人,但在随便抓个人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朝堂上,却是连声“久仰”和“佩服”都换不来的。
然而举荐郑郝的却是如今炙手可热的户部尚书万山。在看过此人的生平之后,戚云恒也对郑郝生出了兴趣,直接点了他做太傅,与更加“德高望重”的王太傅平起平坐。
但郑郝并未因为皇帝陛下突如其来的赏识就翘起尾巴,飞扬跋扈。
王太傅在的时候,郑郝一向是低调做人亦低调做事,每日按部就班地来宫里上课,上完课就立马收拾东西归家,既不和同僚攀谈,也不在宫中钻营。
若是皇子皇女乃至他们的伴读在课堂上走了神,甚至做起了别的,郑太傅也一向是视而不见,管都不管,更别说责罚打骂了。即便是皇子皇女在课业上出了差错,郑太傅也只会以一种极为谦卑的姿态“恳请”皇子皇女改正错误,勿要再犯。
在宫中授课的讲师们大多瞧不起郑郝的这种行径,觉得他缺少文人的骨气,更不配为人师表。
然而时至今日,在他们看来更有傲骨也不缺少傲气的王太傅却被皇帝陛下逐出宫去,软弱可欺的郑太傅反而留了下来,一家独大。
戚云恒的四个儿女对这位郑太傅倒是都没什么坏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从不打罚他们,也不端着为师者的架子,装腔作势;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他负责教授的古文课比其他课程更有意思,更让人爱听,再枯燥乏味的文章到了他的手里,也会被解析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现如今,王太傅被逐,郑太傅便成了一众讲师里的领头人,再想低调也低调不起来,今日也是由他带领一众新旧讲师过来与皇子皇女们见面,并将几位新讲师的姓名来历介绍给四位皇子皇女。
除此以外,郑太傅还向皇子皇女们宣布,根据皇帝陛下的圣意,除了史学、算学、礼学、律法等几门必修课业,余下的,诸如诗词、声乐、骑射之类,都将改为赏析和进修两种授课方式——前者不设置考核,选了这种授课方式的人只要眼睛看,用耳朵听便够了;后者却是要认真学习,每月考核一次,而且考核的结果还会上报给皇帝陛下,由皇帝陛下来给与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至于选择哪一种,却是要由四位殿下自行决定。
在场的孩子们还是头一次在这种事情上享受到选择的权力,除戚雨霖之外的三个人立刻就“选什么以及怎么选”这个问题与各自的伴读热火朝天地商量起来。
戚云恒对四个孩子的选课结果毫无兴趣,亦不在意。
在看过四个孩子完成的课业之后,被戚云恒单拎出来摆到日程上的,是再修缮几座宫殿,把四个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大的那三个,从其母妃的羽翼和爪牙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状态去学习,去成长,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戚云恒把自己的想法和欧阳交流了一下,就“又要花钱”这件事感慨了一番。
欧阳随口提议道:“言传不如身教,耳闻不如目睹。你不如早点把几个孩子带到大朝会上,让他们亲眼看看皇帝是怎么当的,君臣又是怎么相处的,好让他们也知道知道,什么叫阴谋,什么叫阳谋,什么叫杀人不见血,害人不用刀。”
“重檐说得不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二者本就该相辅相成!”戚云恒立刻眼睛一亮,击掌叫好。
戚云恒是真不耐烦教孩子,更不觉得皇帝这份差事是通过教导就能使其胜任的。
但他若是真把这些孩子丢到一边,置之不理,皇宫不会因此就风平浪静,皇宫外也免不了要生出些流言蜚语,满朝文武也必然会没完没了地对他谏言,扰得他不得安宁。
这样一想,戚云恒便觉得,还真不如像欧阳建议的那样,把几个孩子早早摆到朝堂上,使满朝文武与他们直面相对,直接对着他们几个品头论足,指手画脚,省得他这个做父皇的夹在中间,受罪受气。
当然,朝堂上的腥风血雨未必是几个孩子能够看得懂的。
 ... -->>
不一会儿,守在在偏殿门口的内侍扬声唱礼,请皇子皇女和一众伴读到个各自的座位上坐好,然后将已经在门外等了好一会儿的郑太傅和讲师们请进殿内。
郑太傅姓郑名郝,在京城里有一个绰号叫“正正好”。
郑家虽也算是个有名有号的世家,但郑郝本人只是郑家旁支里的一名寻常子弟,前朝的时候也没做过官,考了一个举人的功名后便在京城里开了间私塾,没再继续谋求上进。
无论背景,还是声望,乃至年纪,郑郝均无法和王绩相提并论,唯有一点,却是王绩望尘莫及的——在郑郝私塾里读过书的学生,考秀才时的合格率是各家私塾中最高的,仅一次过关的成功率就高达五成以上!
而在郑郝那间私塾里读书超过五年的学生中,至今未能博取秀才功名的人还不到一成,而且多是因为意外去世、身体不佳等客观原因,用不着私塾这边担责。
这样的业绩放在民间自然是璀璨夺目,光彩照人,但在随便抓个人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朝堂上,却是连声“久仰”和“佩服”都换不来的。
然而举荐郑郝的却是如今炙手可热的户部尚书万山。在看过此人的生平之后,戚云恒也对郑郝生出了兴趣,直接点了他做太傅,与更加“德高望重”的王太傅平起平坐。
但郑郝并未因为皇帝陛下突如其来的赏识就翘起尾巴,飞扬跋扈。
王太傅在的时候,郑郝一向是低调做人亦低调做事,每日按部就班地来宫里上课,上完课就立马收拾东西归家,既不和同僚攀谈,也不在宫中钻营。
若是皇子皇女乃至他们的伴读在课堂上走了神,甚至做起了别的,郑太傅也一向是视而不见,管都不管,更别说责罚打骂了。即便是皇子皇女在课业上出了差错,郑太傅也只会以一种极为谦卑的姿态“恳请”皇子皇女改正错误,勿要再犯。
在宫中授课的讲师们大多瞧不起郑郝的这种行径,觉得他缺少文人的骨气,更不配为人师表。
然而时至今日,在他们看来更有傲骨也不缺少傲气的王太傅却被皇帝陛下逐出宫去,软弱可欺的郑太傅反而留了下来,一家独大。
戚云恒的四个儿女对这位郑太傅倒是都没什么坏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从不打罚他们,也不端着为师者的架子,装腔作势;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他负责教授的古文课比其他课程更有意思,更让人爱听,再枯燥乏味的文章到了他的手里,也会被解析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现如今,王太傅被逐,郑太傅便成了一众讲师里的领头人,再想低调也低调不起来,今日也是由他带领一众新旧讲师过来与皇子皇女们见面,并将几位新讲师的姓名来历介绍给四位皇子皇女。
除此以外,郑太傅还向皇子皇女们宣布,根据皇帝陛下的圣意,除了史学、算学、礼学、律法等几门必修课业,余下的,诸如诗词、声乐、骑射之类,都将改为赏析和进修两种授课方式——前者不设置考核,选了这种授课方式的人只要眼睛看,用耳朵听便够了;后者却是要认真学习,每月考核一次,而且考核的结果还会上报给皇帝陛下,由皇帝陛下来给与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至于选择哪一种,却是要由四位殿下自行决定。
在场的孩子们还是头一次在这种事情上享受到选择的权力,除戚雨霖之外的三个人立刻就“选什么以及怎么选”这个问题与各自的伴读热火朝天地商量起来。
戚云恒对四个孩子的选课结果毫无兴趣,亦不在意。
在看过四个孩子完成的课业之后,被戚云恒单拎出来摆到日程上的,是再修缮几座宫殿,把四个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大的那三个,从其母妃的羽翼和爪牙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状态去学习,去成长,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戚云恒把自己的想法和欧阳交流了一下,就“又要花钱”这件事感慨了一番。
欧阳随口提议道:“言传不如身教,耳闻不如目睹。你不如早点把几个孩子带到大朝会上,让他们亲眼看看皇帝是怎么当的,君臣又是怎么相处的,好让他们也知道知道,什么叫阴谋,什么叫阳谋,什么叫杀人不见血,害人不用刀。”
“重檐说得不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二者本就该相辅相成!”戚云恒立刻眼睛一亮,击掌叫好。
戚云恒是真不耐烦教孩子,更不觉得皇帝这份差事是通过教导就能使其胜任的。
但他若是真把这些孩子丢到一边,置之不理,皇宫不会因此就风平浪静,皇宫外也免不了要生出些流言蜚语,满朝文武也必然会没完没了地对他谏言,扰得他不得安宁。
这样一想,戚云恒便觉得,还真不如像欧阳建议的那样,把几个孩子早早摆到朝堂上,使满朝文武与他们直面相对,直接对着他们几个品头论足,指手画脚,省得他这个做父皇的夹在中间,受罪受气。
当然,朝堂上的腥风血雨未必是几个孩子能够看得懂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