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漯水(2) (2/2)
淘宝小说网 www.tbxs.net,水经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