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重生一九零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第一,永远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于是什么首创、首倡、首义等等,往往得到人们异乎寻常的重视和钦佩。而这获得第一的人或人们,往往也就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目无余子的态度和想法。
于是,陈文强特意选定了广州这个中国最南端的大城市,来进行首义之举。不是为了争这个名,而是不想多出些什么首义元勋,骄兵悍将而已。
再者,湖北靠近北方,如果首义定在那里,政治意义就非比寻常。一旦有了首义之名,为了顾及政治影响,即便是实力不济,复兴会也多半要调集人马与北洋强军硬顶以保卫首义之地,而这样做有些得不偿失。
现在的情况要比历史上辛亥革命时强得太多,虽然起义提前了将近两年,但几年来所做的各项准备可说是非常充分的。而湖北武昌的地位也因为广州首义而降低了很多,即便万不得已时暂时放弃,影响也不是很大。
但革命军还是决定在这里与北洋军打一仗,一来展示一下力量,不让北洋军小看了革命军;二来也是采取一种进取的姿态,借以检验一下广州军政府的号召力;三呢,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以借路增援武昌的名义,逼迫江西、贵州、四川尽快表明态度。
特别是湖南,作为西南五省的门户,最好是在复兴会的实际控制下,才比较牢靠。尽管湖南会党人数众多,分布极广,山堂林立,派系复杂,但陈文强控制着警察和新军,已经提前进行了一些打击。再有后续军队的进入和咨议局的配合,稳定是很有把握的。
可以预见,革命发动之后,贵州、四川等省也必将是一片混乱,但目前。革命军可不敢随便将有限的军队全投入到这些革命基础薄弱的省份当中。
贪多嚼不烂,抢地盘也要考虑自己的消化能力。底子太薄,人民太穷,满清可以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可军政府不能,它必须向世人展示出新的面貌,否则,革命又有何意义?
“号外。号外,中华革命军起事,光复广州……”
“两广总督袁树勋与水师提督李准反正,并辞去清廷职务,宣布支持革命……”
“广东军政府成立,通电宣布广东独立……”
………
“号外,号外,长沙光复,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就任湖南军政府民政总长,宣布湖南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光复,混成协易帜革命,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就任革命军总参谋长,宣布支持革命。”
“号外,号外,武昌光复,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就任湖北军政府民政总长,宣布湖北独立,支持革命。”
电报局一解禁,各地光复的消息便在报纸上刊登。随后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所到之处,就象刮起了一阵巨大的风暴。
计划早已经制定完毕,组织严密的复兴会就象一架上足发条的精密机器般全力开动起来。由于重镇名城的陆续光复,各省陆续宣布独立。每个人都被胜利的喜悦激发出了全身的干劲,将几年来积攒的精力全部发挥出来。
上海南市的大操场上,商团武装正在训练,团员们喊声震天。
“咸为英俊青年,厥志纯洁,不甘优游泄沓。且料革命终必有日实现,而愿于此稍尽国民之天职焉。”感叹了一句,李书城收回目光,从窗前走回桌案,示意李燮和开始讲解行动计划。
“南市警察总局不足为虑,总办徐汉章已经答应保持中立,维持治安,决不与我们为敌,况且他手下那些警察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李燮和指着地图分析道:“商团公会已经取得一致意见,以南市救火联合会钟楼鸣钟九响为号,即派团员分段出防,以安闾阎。所以,现在重点是在高昌庙制造局,此为军火制产地,平日常储大批枪炮,苟能占有,则上海大局不难底定。”
李书城点了点头,用手指在高昌庙位置上重重指了指,说道:“待到广州援军到达,就以我们的武装为主力,组织敢死队乘局中工人放工之际,一拥入局,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另外,还要有备用方案,如果此计不遂,马上就能转换布署,不致延误时间。对了,还有上海关道和上海县衙门,上海关道里可是有不少银子的,文强可是反复叮嘱呢!”
“我已经实地堪察过制造局了。”李燮和咬着牙说道:“如果首攻不下,就派人绕至局后,逾垣而入,举火焚厂,守者见局内火起,必然惊乱无斗志,我们则可长驱而入。至于上海关道和上海衙门,只需分出一二百士兵就能轻松拿下。”
“底定上海,会攻南京,则大势定矣。”李书城感叹着。
光复广州,连带长沙、武昌,只是计划中的第一步,只有连续性的行动才能让清廷顾此失彼,才能激起全国性的反应。
连番的震动,使原本一潭死水般的满清一下子变得沸腾起来。
晴朗的天空只是持续了短暂的一刻,地平线上又漫过来一片轻雾,雾迅速浓重起来,象一层层灰色的棉絮罩在头上,一场更大的暴风雪眼看着就要来了。
北京,满清的国都。几经风雨,改朝换代,沧桑巨变,只有那斑驳的城墙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冷漠地看着眼下这个行将倒塌满清王朝在风暴中战栗。
广州光复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北京城,现在长沙、武昌也被革命军占领了,下一个该换成哪里了?消息传播的如此迅速,一方面是复兴会的推波助澜,一方面也与满清新政有关。
当年沈荩被杖毙,章太炎进了监狱,然后清政府对于报人就没什么好办法了。随着清政府对报业的管制越来越松,报纸越办越多,一直把报纸办到了天子脚下。
北京城里,很有名、很激进的《国风日报》就是复兴会办的,而各种小报就更不胜枚举了。那个时候办报纸的人,都是从... -->>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第一,永远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于是什么首创、首倡、首义等等,往往得到人们异乎寻常的重视和钦佩。而这获得第一的人或人们,往往也就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目无余子的态度和想法。
于是,陈文强特意选定了广州这个中国最南端的大城市,来进行首义之举。不是为了争这个名,而是不想多出些什么首义元勋,骄兵悍将而已。
再者,湖北靠近北方,如果首义定在那里,政治意义就非比寻常。一旦有了首义之名,为了顾及政治影响,即便是实力不济,复兴会也多半要调集人马与北洋强军硬顶以保卫首义之地,而这样做有些得不偿失。
现在的情况要比历史上辛亥革命时强得太多,虽然起义提前了将近两年,但几年来所做的各项准备可说是非常充分的。而湖北武昌的地位也因为广州首义而降低了很多,即便万不得已时暂时放弃,影响也不是很大。
但革命军还是决定在这里与北洋军打一仗,一来展示一下力量,不让北洋军小看了革命军;二来也是采取一种进取的姿态,借以检验一下广州军政府的号召力;三呢,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以借路增援武昌的名义,逼迫江西、贵州、四川尽快表明态度。
特别是湖南,作为西南五省的门户,最好是在复兴会的实际控制下,才比较牢靠。尽管湖南会党人数众多,分布极广,山堂林立,派系复杂,但陈文强控制着警察和新军,已经提前进行了一些打击。再有后续军队的进入和咨议局的配合,稳定是很有把握的。
可以预见,革命发动之后,贵州、四川等省也必将是一片混乱,但目前。革命军可不敢随便将有限的军队全投入到这些革命基础薄弱的省份当中。
贪多嚼不烂,抢地盘也要考虑自己的消化能力。底子太薄,人民太穷,满清可以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可军政府不能,它必须向世人展示出新的面貌,否则,革命又有何意义?
“号外。号外,中华革命军起事,光复广州……”
“两广总督袁树勋与水师提督李准反正,并辞去清廷职务,宣布支持革命……”
“广东军政府成立,通电宣布广东独立……”
………
“号外,号外,长沙光复,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就任湖南军政府民政总长,宣布湖南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光复,混成协易帜革命,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就任革命军总参谋长,宣布支持革命。”
“号外,号外,武昌光复,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就任湖北军政府民政总长,宣布湖北独立,支持革命。”
电报局一解禁,各地光复的消息便在报纸上刊登。随后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所到之处,就象刮起了一阵巨大的风暴。
计划早已经制定完毕,组织严密的复兴会就象一架上足发条的精密机器般全力开动起来。由于重镇名城的陆续光复,各省陆续宣布独立。每个人都被胜利的喜悦激发出了全身的干劲,将几年来积攒的精力全部发挥出来。
上海南市的大操场上,商团武装正在训练,团员们喊声震天。
“咸为英俊青年,厥志纯洁,不甘优游泄沓。且料革命终必有日实现,而愿于此稍尽国民之天职焉。”感叹了一句,李书城收回目光,从窗前走回桌案,示意李燮和开始讲解行动计划。
“南市警察总局不足为虑,总办徐汉章已经答应保持中立,维持治安,决不与我们为敌,况且他手下那些警察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李燮和指着地图分析道:“商团公会已经取得一致意见,以南市救火联合会钟楼鸣钟九响为号,即派团员分段出防,以安闾阎。所以,现在重点是在高昌庙制造局,此为军火制产地,平日常储大批枪炮,苟能占有,则上海大局不难底定。”
李书城点了点头,用手指在高昌庙位置上重重指了指,说道:“待到广州援军到达,就以我们的武装为主力,组织敢死队乘局中工人放工之际,一拥入局,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另外,还要有备用方案,如果此计不遂,马上就能转换布署,不致延误时间。对了,还有上海关道和上海县衙门,上海关道里可是有不少银子的,文强可是反复叮嘱呢!”
“我已经实地堪察过制造局了。”李燮和咬着牙说道:“如果首攻不下,就派人绕至局后,逾垣而入,举火焚厂,守者见局内火起,必然惊乱无斗志,我们则可长驱而入。至于上海关道和上海衙门,只需分出一二百士兵就能轻松拿下。”
“底定上海,会攻南京,则大势定矣。”李书城感叹着。
光复广州,连带长沙、武昌,只是计划中的第一步,只有连续性的行动才能让清廷顾此失彼,才能激起全国性的反应。
连番的震动,使原本一潭死水般的满清一下子变得沸腾起来。
晴朗的天空只是持续了短暂的一刻,地平线上又漫过来一片轻雾,雾迅速浓重起来,象一层层灰色的棉絮罩在头上,一场更大的暴风雪眼看着就要来了。
北京,满清的国都。几经风雨,改朝换代,沧桑巨变,只有那斑驳的城墙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冷漠地看着眼下这个行将倒塌满清王朝在风暴中战栗。
广州光复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北京城,现在长沙、武昌也被革命军占领了,下一个该换成哪里了?消息传播的如此迅速,一方面是复兴会的推波助澜,一方面也与满清新政有关。
当年沈荩被杖毙,章太炎进了监狱,然后清政府对于报人就没什么好办法了。随着清政府对报业的管制越来越松,报纸越办越多,一直把报纸办到了天子脚下。
北京城里,很有名、很激进的《国风日报》就是复兴会办的,而各种小报就更不胜枚举了。那个时候办报纸的人,都是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