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小说网 www.tbxs.net,浴血荣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重大的转变。从江西出发就不断寻找北上的途径,一直走到了西南边陲,终于找到了北上的途径,就是突破金沙江,北渡大渡河。这是红军历尽了艰难困苦后的选择。
而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召开两河口会议。一、四方面军讨论会合之后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采纳了周恩来所提出来的赤化川陕甘的提议。会议记录在最后写道:全体通过恩来的战略方针。
赤化川陕甘,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北上的问题。这是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在中央会议上记录下来。但是到了9月,由于一、四方面军分裂,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及一方面军的一部分,独自南下,毛泽东则率领少部分人北上。
发生分裂之后,北上的中央红军召开俄界会议。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讲,我们本来应该像恩来建议的,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是,现在只有一方面军的主力北上,只剩7000人,人数太少,那么现在怎么办?毛泽东讲,现在建立川陕甘苏区已经不可能了,只有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往东发展。这是俄界会议的决议。
俄界会议的决议实际上把两河口会议的决议又放弃了。
确定去陕北根据地的会议,是9月27日的榜罗镇会议,榜罗镇会议之前,毛泽东查阅缴获的当地邮局的报纸,通过报纸上阎锡山的讲话,终于发现: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毛泽东看了消息之后,迅速地修改了在俄界会议确定的“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的设想,提出到陕北去,在陕北建立根据地,保卫扩大革命的根据地,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的革命。
回顾整个长征过程,可以看出来,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战略目标不断转移,从最初考虑到湘鄂西,到黎平会议的川黔边区,到遵义会议的川西北,到扎西会议的云贵川边,到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到俄界会议的与苏联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为陕北。这是红军的队伍,一路硝烟,一路烈火,撞得头破血流,最后终于在夹缝之中,发现了这么一个根据地。红军长征一年来,经过无数牺牲奋斗,和不懈地实践与探索,战略目标的选择,最终完成。
所以说,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要到陕北建立根据地,是历尽艰难,经过无数牺牲,不懈地实践和探索,最终在不断地选择变化之中,完成了最终的战略目标选择。而在脱离了根据地一年后,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根据地。
这是历尽艰难选择的结果。所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它不是一个神灵的预言,不是来自于神机妙算,而是来自于艰苦卓绝的实践,不屈不挠,任何情况下,绝不放弃。从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作者所讲的,他说国民党无疑有好故事,但共产党的故事,肯定更好。国民党打了败仗就散,共产党打了败仗也不散,继续艰苦奋斗,最后玉汝于成。这话讲得是非常正确的。
1986年,索尔兹伯里在中国与美国同时出版了TheLongMarch,Theuntoldstory,翻译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位美国老人以76岁高龄跋涉1万多公里,完成了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寻访,写出了这本书,成为继斯诺《红星照耀的中国》之后,又一部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籍。
索尔兹伯里在序言里的最后一句话是:“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其所言极是。你可以忘记中央红军纵横十一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这一点你将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
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
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
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
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有许多时候我想,如果没有艰苦卓绝的五次反“围剿”,如果没有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今天又是什么样的?中华民族是否可能探测到这样的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获得今天这样的世界性号音?
你或许可以抱怨,如今鲜见这样的共产党员了。但你不得不惊叹:我们拥有过如此一批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
我们也办了蠢事。一遍一遍把历史朝这面颠过来,又一遍一遍把历史朝那面倒过去。颠倒的次数多了,连自己也分不清正反了。于是很多人便不屑于分清了。
这不是不屑于分清者的责任,是颠倒者的责任,历史有其自身规律。
最容易被忘掉的,就是人人都在论断历史,而人人又都被历史论断。
我们图解了历史,而历史是最不能被图解的。它的色彩,不可能用3色、6色、12色或哪怕24色概括出来。再丰富多彩的颜料,也难描尽历史的真面。
其实面对如此众多的历史财富,无须刻意加工或粉饰,把它活生生摆上来让大家看,就足以令世人深深感动。
重大的转变。从江西出发就不断寻找北上的途径,一直走到了西南边陲,终于找到了北上的途径,就是突破金沙江,北渡大渡河。这是红军历尽了艰难困苦后的选择。
而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召开两河口会议。一、四方面军讨论会合之后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采纳了周恩来所提出来的赤化川陕甘的提议。会议记录在最后写道:全体通过恩来的战略方针。
赤化川陕甘,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北上的问题。这是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在中央会议上记录下来。但是到了9月,由于一、四方面军分裂,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及一方面军的一部分,独自南下,毛泽东则率领少部分人北上。
发生分裂之后,北上的中央红军召开俄界会议。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讲,我们本来应该像恩来建议的,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是,现在只有一方面军的主力北上,只剩7000人,人数太少,那么现在怎么办?毛泽东讲,现在建立川陕甘苏区已经不可能了,只有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往东发展。这是俄界会议的决议。
俄界会议的决议实际上把两河口会议的决议又放弃了。
确定去陕北根据地的会议,是9月27日的榜罗镇会议,榜罗镇会议之前,毛泽东查阅缴获的当地邮局的报纸,通过报纸上阎锡山的讲话,终于发现: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毛泽东看了消息之后,迅速地修改了在俄界会议确定的“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的设想,提出到陕北去,在陕北建立根据地,保卫扩大革命的根据地,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的革命。
回顾整个长征过程,可以看出来,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战略目标不断转移,从最初考虑到湘鄂西,到黎平会议的川黔边区,到遵义会议的川西北,到扎西会议的云贵川边,到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到俄界会议的与苏联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为陕北。这是红军的队伍,一路硝烟,一路烈火,撞得头破血流,最后终于在夹缝之中,发现了这么一个根据地。红军长征一年来,经过无数牺牲奋斗,和不懈地实践与探索,战略目标的选择,最终完成。
所以说,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要到陕北建立根据地,是历尽艰难,经过无数牺牲,不懈地实践和探索,最终在不断地选择变化之中,完成了最终的战略目标选择。而在脱离了根据地一年后,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根据地。
这是历尽艰难选择的结果。所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它不是一个神灵的预言,不是来自于神机妙算,而是来自于艰苦卓绝的实践,不屈不挠,任何情况下,绝不放弃。从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作者所讲的,他说国民党无疑有好故事,但共产党的故事,肯定更好。国民党打了败仗就散,共产党打了败仗也不散,继续艰苦奋斗,最后玉汝于成。这话讲得是非常正确的。
1986年,索尔兹伯里在中国与美国同时出版了TheLongMarch,Theuntoldstory,翻译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位美国老人以76岁高龄跋涉1万多公里,完成了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寻访,写出了这本书,成为继斯诺《红星照耀的中国》之后,又一部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籍。
索尔兹伯里在序言里的最后一句话是:“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其所言极是。你可以忘记中央红军纵横十一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这一点你将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
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
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
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
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有许多时候我想,如果没有艰苦卓绝的五次反“围剿”,如果没有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今天又是什么样的?中华民族是否可能探测到这样的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获得今天这样的世界性号音?
你或许可以抱怨,如今鲜见这样的共产党员了。但你不得不惊叹:我们拥有过如此一批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
我们也办了蠢事。一遍一遍把历史朝这面颠过来,又一遍一遍把历史朝那面倒过去。颠倒的次数多了,连自己也分不清正反了。于是很多人便不屑于分清了。
这不是不屑于分清者的责任,是颠倒者的责任,历史有其自身规律。
最容易被忘掉的,就是人人都在论断历史,而人人又都被历史论断。
我们图解了历史,而历史是最不能被图解的。它的色彩,不可能用3色、6色、12色或哪怕24色概括出来。再丰富多彩的颜料,也难描尽历史的真面。
其实面对如此众多的历史财富,无须刻意加工或粉饰,把它活生生摆上来让大家看,就足以令世人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