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小说网 www.tbxs.net,大明圣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将军托大,看到赵率教五十多岁了还带着骑兵冲锋,打的叛军丢盔弃甲的,以为很容易,便也学着带人冲锋。
结果嘛,显而易见,马失前蹄,就此殁于战阵。只是这样一来,就轮到孙承宗头痛了,预定好的城防将军没了,这可怎么办?当初总兵迁调为城防将军可是皇帝定下的,他没有决定权,故无奈之下,只好发文回京,请皇帝定夺。
在后世,宁夏因为民族原因,独立成了一个省,但在大明,却不兴这么划分,陕西过去了就是甘肃,而甘肃也因为蒙古的原因,和后代的形状不一样。
甘肃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哑铃,而在朱由校改制后,就变成了只有靠近陕西,包括宁夏的这么一坨,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后世的青海、甘肃、宁夏应该是一个省。如今只是因为蒙古未灭,还占据了西部的土地,故而还未成型。
但是,也能看出来这甘肃将军的重要性了。
想到这些,朱由校也不由有些头疼,“真是伤脑筋啊。”之前的固原镇总兵是他好不容挑选出来的,能力不错,性格彪悍,镇得住当地的边民,不然他也不会带着人自己冲锋了。可惜,就这么不小心马革裹尸了。
该选谁呢?
朱由校揉着脑袋,他实在是不愿意再去吏部,哦不,是参谋部翻一遍这些将军的履历表了。灰多,而且没有句读,看的眼睛疼。
“陛下,大都督的奏折上不就有一位现成的人选么?”见皇帝苦恼的样子,刘若愚笑呵呵的提醒了下,“不然大都督也不会将这赵率教的名字写了好多次。”
是么?
朱由校疑惑的再看了遍奏折,还真是这样,赵率教的名字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而且上面都是他的功劳,好像这场叛乱的没有其他人参与似得。
“孙承宗这个老狐狸,不明说,还来暗的。”解决了一个难题,朱由校心情还是不错的,“行,就赵率教吧,他也是那边土生土长的,对当地情况熟知,之前也是正三品的武职,级别上也不会差这么多。”
思索了下赵率教的条件后,他还真发现,对方的条件非常的好,简直就是按照当地情况量身定做的,最重要的是,朱由校听过赵率教的名字,好像历史上就是孙承宗从辽东带起来的将领。
心中定了注意后,他便提起笔,在赵率教的名字上花了个圈,然后写了个准字,算是批复完了。
“走吧。”将奏折一扔,他继续往前走去。
“陛下,去哪里?”刘若愚慌忙接住后,赶紧跑过来问,皇帝要去的地方,得提前通传啊。
“去……..”朱由校迟疑了下,“去文渊阁吧。”
文渊阁,大明翰林院所在地,此刻他的身边就跟着有翰林院的人,写起居注的郎舍官。当初内阁就是和翰林院一起的,大学士也是翰林院的编制,只是后来内阁逐渐掌权,便渐渐分开。
直到朱由校,内阁彻底独立,成为了大明最高的行政机构,虽然里面的官员还称作大学士,但这只是传统,他们其实已经是宰辅级别了。
而翰林院经过朱由校的这一通改革,算是没落了,本来的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没了,变成了得皇帝首肯者入阁。
最重要的是,今年殿试之后,没有了所谓的庶吉士的名头,分配给翰林院的也不是状元榜眼之类的高级人才,而是一些排名靠后的。
甚至,很多朱由校看不顺眼的都统统扔了进了翰林院,发挥自己的文化素质,为大明发光发热。
皇帝的态度是最后的绝杀,自那之后,翰林院彻底成了个养老机构,好多老头子天天在里面吵来吵去的,为如何勘定各种经典的句读而破口大骂,甚至动粗,就连抄家伙并肩子上的戏码也不少见。
朱由校也是今天想起那些没有句读的卷宗,从而起了心思去那边看看,话说自从他登基之后,还真没去过文渊阁,从来只是下命令,丢任务过去,却没有踏足过。
当然,更主要的,他还是想看看如今大明律的修订怎么样了,经济想要发展,社会想要改革,法律就得跟上,不然会造成很多的悲剧。
“好嘞。”刘若愚得到准信,仰起头高喊,“摆驾,翰林院!”
而后,一大群人呼啦啦的往外面走去。后面跟着的起居注舍郎见此,提笔在纸张上记录下一笔。
“帝好学,日去翰林院数次。”
【作者题外话】:今天两张奉上,六千字。
将军托大,看到赵率教五十多岁了还带着骑兵冲锋,打的叛军丢盔弃甲的,以为很容易,便也学着带人冲锋。
结果嘛,显而易见,马失前蹄,就此殁于战阵。只是这样一来,就轮到孙承宗头痛了,预定好的城防将军没了,这可怎么办?当初总兵迁调为城防将军可是皇帝定下的,他没有决定权,故无奈之下,只好发文回京,请皇帝定夺。
在后世,宁夏因为民族原因,独立成了一个省,但在大明,却不兴这么划分,陕西过去了就是甘肃,而甘肃也因为蒙古的原因,和后代的形状不一样。
甘肃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哑铃,而在朱由校改制后,就变成了只有靠近陕西,包括宁夏的这么一坨,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后世的青海、甘肃、宁夏应该是一个省。如今只是因为蒙古未灭,还占据了西部的土地,故而还未成型。
但是,也能看出来这甘肃将军的重要性了。
想到这些,朱由校也不由有些头疼,“真是伤脑筋啊。”之前的固原镇总兵是他好不容挑选出来的,能力不错,性格彪悍,镇得住当地的边民,不然他也不会带着人自己冲锋了。可惜,就这么不小心马革裹尸了。
该选谁呢?
朱由校揉着脑袋,他实在是不愿意再去吏部,哦不,是参谋部翻一遍这些将军的履历表了。灰多,而且没有句读,看的眼睛疼。
“陛下,大都督的奏折上不就有一位现成的人选么?”见皇帝苦恼的样子,刘若愚笑呵呵的提醒了下,“不然大都督也不会将这赵率教的名字写了好多次。”
是么?
朱由校疑惑的再看了遍奏折,还真是这样,赵率教的名字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而且上面都是他的功劳,好像这场叛乱的没有其他人参与似得。
“孙承宗这个老狐狸,不明说,还来暗的。”解决了一个难题,朱由校心情还是不错的,“行,就赵率教吧,他也是那边土生土长的,对当地情况熟知,之前也是正三品的武职,级别上也不会差这么多。”
思索了下赵率教的条件后,他还真发现,对方的条件非常的好,简直就是按照当地情况量身定做的,最重要的是,朱由校听过赵率教的名字,好像历史上就是孙承宗从辽东带起来的将领。
心中定了注意后,他便提起笔,在赵率教的名字上花了个圈,然后写了个准字,算是批复完了。
“走吧。”将奏折一扔,他继续往前走去。
“陛下,去哪里?”刘若愚慌忙接住后,赶紧跑过来问,皇帝要去的地方,得提前通传啊。
“去……..”朱由校迟疑了下,“去文渊阁吧。”
文渊阁,大明翰林院所在地,此刻他的身边就跟着有翰林院的人,写起居注的郎舍官。当初内阁就是和翰林院一起的,大学士也是翰林院的编制,只是后来内阁逐渐掌权,便渐渐分开。
直到朱由校,内阁彻底独立,成为了大明最高的行政机构,虽然里面的官员还称作大学士,但这只是传统,他们其实已经是宰辅级别了。
而翰林院经过朱由校的这一通改革,算是没落了,本来的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没了,变成了得皇帝首肯者入阁。
最重要的是,今年殿试之后,没有了所谓的庶吉士的名头,分配给翰林院的也不是状元榜眼之类的高级人才,而是一些排名靠后的。
甚至,很多朱由校看不顺眼的都统统扔了进了翰林院,发挥自己的文化素质,为大明发光发热。
皇帝的态度是最后的绝杀,自那之后,翰林院彻底成了个养老机构,好多老头子天天在里面吵来吵去的,为如何勘定各种经典的句读而破口大骂,甚至动粗,就连抄家伙并肩子上的戏码也不少见。
朱由校也是今天想起那些没有句读的卷宗,从而起了心思去那边看看,话说自从他登基之后,还真没去过文渊阁,从来只是下命令,丢任务过去,却没有踏足过。
当然,更主要的,他还是想看看如今大明律的修订怎么样了,经济想要发展,社会想要改革,法律就得跟上,不然会造成很多的悲剧。
“好嘞。”刘若愚得到准信,仰起头高喊,“摆驾,翰林院!”
而后,一大群人呼啦啦的往外面走去。后面跟着的起居注舍郎见此,提笔在纸张上记录下一笔。
“帝好学,日去翰林院数次。”
【作者题外话】:今天两张奉上,六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