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bxs.net,妖狐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宋国子民又度过了平安的一年。
这一年风调雨顺,没有大范围的暴雨和旱灾,没有台风袭扰造成人员伤亡,没有祝融肆虐生灵涂炭,没有地龙翻身百姓流离,也没有边境刀兵之灾。
这一年宋国农作物普遍丰收,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一成以上,国内商业贸易之风大盛,在金陵雨花巷的引领下,京畿地区的商业活动极为活跃,带动整个东南地区货物贸易量提升三成,辐射全国带动商贸运转速度提升。
这一年修真界有太一学府百年招生大会,各天地玄黄宗门纷纷大开山门,招收了平时数倍的弟子,引发了民间的修真热潮。
这一年凡人界有恩科国试、恩科省试,为国抡才的同时优化了全国官吏队伍的年龄结构,荣退了一批65岁以上的官吏,为中央和地方官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此以来,整个宋国呈现出国泰民安、百姓富足的景象,大宋仿佛突然间就进入了盛世一般。
时年十二月,腊月初始,有官员上书建议更改年号为天圣,寓意天佑圣君、国泰民安,自此宋皇可称圣皇,称呼也将由皇上改为圣上。
此建议得到了绝大多数臣子的同意,朝中各派势力空前团结,一致赞同此决议,纷纷附议,以促成此提案。
平日以超越历代先皇为己任的宋皇此次却出人意料地否决了这项提议,让群臣颇为不解,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有人认为宋皇是考虑率先称圣于邦交不利,唐、明两国同为华夏苗裔,三国鼎立之势已久,如果宋皇抢先称圣,会引发其他两国不满,很可能破坏三国之间建立已久的融洽政治氛围。
有人认为宋皇是考虑宋国近海岛礁尚有未归附之族群,现有疆域尚未超越开国之初的疆土面积,没有列土封疆之举,高傲的宋皇认为功绩不够,所以不肯称圣。
礼部尚书侯贤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引经据典,推测出宋皇此举乃是遵循古制,须得群臣三请三辞后才肯承袭“圣君”之名,以示君王谨言慎行的高尚品德。
侯贤是宋国三品以上官员中年龄最大、学识最高的长者儒生,二十一岁状元出身,在朝为官五十三载,乃朝中清流之首,他的推断多半与事实相近,很快就得到他的门生故吏的推崇,继而传播到整个朝野。
一场举国恳请宋皇加冕“圣君”的行动在无声无息中启动了,此次不但所有的朝臣加入请愿的行列,甚至普通百姓都参与进来了。
各村、各乡、各县、各府、各道、各省官员百姓签名恳请宋皇加冕圣君的血书源源不断从帝国每个角落向金陵汇聚,一时之间这些血书锦帛竟成为宋国重要的运输货物。
而京官更为积极,有入朝资格的大员们分工明确,每日朝会都有一个独立衙门请求皇上称圣,今日不行明日下一个衙门上,如此反复避免皇上发怒。
没资格列席朝会的京官则分为数批,每日上书恳请皇上称圣。
宋皇不堪其扰,把所有请愿的奏章全部留中不发,短短月余内阁大库中竟然无法放下这些奏折,门下省不得不专门租赁大库存放这些奏折。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宋皇这次不肯称圣的态度十分坚决,何止三请三辞,八十请都有了仍不同意。
百官迷茫了,不解宋皇何意,纷纷向始作俑者侯贤老尚书询问。
侯老尚书捻须道:“看来皇上此次称圣一定要在史书上浓浓记载一笔了,比起古人的三请三辞,皇上的百请百辞岂不更显谨慎,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
“哦~~!”所有人恍然大悟,原来好面子的宋皇要搞古圣贤都没有玩过的百请百辞,好在史书上填上浓重的一笔!
本来有些泄气的百官突然间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理论基础,更加汹涌澎湃地请愿活动就展开了。
可是所有的请愿活动在十二月十九日戛然而止,这一天是宋皇赵劼的诞辰,国朝称之为圣寿日,全国官吏按律放假一天以示庆贺。
可是金陵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却无一人放假,正午时分除了病得起不了床的官员,所有在京高官全部集中在皇城福宁殿前殿中。
所有人无分品级身份毫无例外的跪倒在地,无一人敢抬头,无一人敢说话,无一人敢大声喘气。
宋皇面沉如水坐在龙椅上一动不动,他保持这个姿势已经有大半个时辰了,他在等最新的消息报来,跪在地上群臣也在等消息。
不久之后,宫中第四秉笔太监李春雨从侧殿外小跑了进来,悄悄将一个黄绫信札交到内廷总管王继恩的手里。
王继恩接过信札匆匆一看,立刻脸色大变,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滚而下。
他心思如闪电般运转着,想着如何不让宋皇看到... -->>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宋国子民又度过了平安的一年。
这一年风调雨顺,没有大范围的暴雨和旱灾,没有台风袭扰造成人员伤亡,没有祝融肆虐生灵涂炭,没有地龙翻身百姓流离,也没有边境刀兵之灾。
这一年宋国农作物普遍丰收,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一成以上,国内商业贸易之风大盛,在金陵雨花巷的引领下,京畿地区的商业活动极为活跃,带动整个东南地区货物贸易量提升三成,辐射全国带动商贸运转速度提升。
这一年修真界有太一学府百年招生大会,各天地玄黄宗门纷纷大开山门,招收了平时数倍的弟子,引发了民间的修真热潮。
这一年凡人界有恩科国试、恩科省试,为国抡才的同时优化了全国官吏队伍的年龄结构,荣退了一批65岁以上的官吏,为中央和地方官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此以来,整个宋国呈现出国泰民安、百姓富足的景象,大宋仿佛突然间就进入了盛世一般。
时年十二月,腊月初始,有官员上书建议更改年号为天圣,寓意天佑圣君、国泰民安,自此宋皇可称圣皇,称呼也将由皇上改为圣上。
此建议得到了绝大多数臣子的同意,朝中各派势力空前团结,一致赞同此决议,纷纷附议,以促成此提案。
平日以超越历代先皇为己任的宋皇此次却出人意料地否决了这项提议,让群臣颇为不解,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有人认为宋皇是考虑率先称圣于邦交不利,唐、明两国同为华夏苗裔,三国鼎立之势已久,如果宋皇抢先称圣,会引发其他两国不满,很可能破坏三国之间建立已久的融洽政治氛围。
有人认为宋皇是考虑宋国近海岛礁尚有未归附之族群,现有疆域尚未超越开国之初的疆土面积,没有列土封疆之举,高傲的宋皇认为功绩不够,所以不肯称圣。
礼部尚书侯贤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引经据典,推测出宋皇此举乃是遵循古制,须得群臣三请三辞后才肯承袭“圣君”之名,以示君王谨言慎行的高尚品德。
侯贤是宋国三品以上官员中年龄最大、学识最高的长者儒生,二十一岁状元出身,在朝为官五十三载,乃朝中清流之首,他的推断多半与事实相近,很快就得到他的门生故吏的推崇,继而传播到整个朝野。
一场举国恳请宋皇加冕“圣君”的行动在无声无息中启动了,此次不但所有的朝臣加入请愿的行列,甚至普通百姓都参与进来了。
各村、各乡、各县、各府、各道、各省官员百姓签名恳请宋皇加冕圣君的血书源源不断从帝国每个角落向金陵汇聚,一时之间这些血书锦帛竟成为宋国重要的运输货物。
而京官更为积极,有入朝资格的大员们分工明确,每日朝会都有一个独立衙门请求皇上称圣,今日不行明日下一个衙门上,如此反复避免皇上发怒。
没资格列席朝会的京官则分为数批,每日上书恳请皇上称圣。
宋皇不堪其扰,把所有请愿的奏章全部留中不发,短短月余内阁大库中竟然无法放下这些奏折,门下省不得不专门租赁大库存放这些奏折。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宋皇这次不肯称圣的态度十分坚决,何止三请三辞,八十请都有了仍不同意。
百官迷茫了,不解宋皇何意,纷纷向始作俑者侯贤老尚书询问。
侯老尚书捻须道:“看来皇上此次称圣一定要在史书上浓浓记载一笔了,比起古人的三请三辞,皇上的百请百辞岂不更显谨慎,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
“哦~~!”所有人恍然大悟,原来好面子的宋皇要搞古圣贤都没有玩过的百请百辞,好在史书上填上浓重的一笔!
本来有些泄气的百官突然间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理论基础,更加汹涌澎湃地请愿活动就展开了。
可是所有的请愿活动在十二月十九日戛然而止,这一天是宋皇赵劼的诞辰,国朝称之为圣寿日,全国官吏按律放假一天以示庆贺。
可是金陵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却无一人放假,正午时分除了病得起不了床的官员,所有在京高官全部集中在皇城福宁殿前殿中。
所有人无分品级身份毫无例外的跪倒在地,无一人敢抬头,无一人敢说话,无一人敢大声喘气。
宋皇面沉如水坐在龙椅上一动不动,他保持这个姿势已经有大半个时辰了,他在等最新的消息报来,跪在地上群臣也在等消息。
不久之后,宫中第四秉笔太监李春雨从侧殿外小跑了进来,悄悄将一个黄绫信札交到内廷总管王继恩的手里。
王继恩接过信札匆匆一看,立刻脸色大变,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滚而下。
他心思如闪电般运转着,想着如何不让宋皇看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